記得那年夏天,路過新蒲崗的居屋示範單位,人龍繞了幾個圈,阿婆搖著扇子,後生仔低頭刷手機,個個汗流浹背,眼神卻閃著光。那種「搏一舖」的集體氛圍,隔著馬路都能感受到。居屋2019,是停建多年後的重啟,也像一場及時雨,淋濕了無數被私樓樓價逼到牆角的香港人。如今回看,那次申請的關鍵細節,對往後想「上車」的人,依然像盞暗夜裡的燈。
居屋2019的申請窗口,開得急也關得快。那年五月底悄無聲息地貼出通告,六月就正式接受申請,前後只給一個月時間填表交件。時間緊得像勒住喉嚨的繩,逼得人喘不過氣。房委會網頁那幾日點擊量飆升,伺服器幾度當機,凌晨刷新表格下載連結成了不少人的指定動作。郵政局門外排隊影印身份證副本的長龍,比買演唱會飛還誇張。這不是普通的申請,更像一場與時間賽跑的生存遊戲,手腳慢半拍,機會就溜走。
那次最殺個措手不及的,是「白表」與「綠表」的微妙變化。白表(一般家庭及單身人士)的入息限額,二人家庭定在月入5.7萬,資產上限196萬;單身人士減半。數字聽起來寬鬆?但魔鬼在細節裡。計入息是申請前六個月的平均數,花紅、雙糧、佣金通通要計足。當時不少打工仔年底剛拿了花紅,一平均,硬生生超了標,表格填到一半只能無奈放棄,那種臨門一腳的扼腕,至今想起仍覺心酸。綠表(公屋住戶)看似門檻低,但抽中了必須交回公屋單位,對很多長者來說,等於要離開住慣的社區,賭一個未知的新環境,那份掙扎,外人難以體會。
文件準備是另一道鬼門關。身份證副本、住址證明、入息證明、稅單… 缺一不可。最易中伏的是「住址證明」—— 必須是三個月內的水電煤單或差餉單。有人拿著銀行月結單衝去交,結果被拒收,當場傻眼。還有人忽略了配偶的資產申報,以為自己「乾淨」就夠,結果被抽查到,即時取消資格。那份厚厚的申請指南,字密密麻麻像螞蟻,卻沒幾個人真能靜下心逐字啃完。很多過來人血淚教訓:寧願影印定十份八份不同文件,也別到時缺一張。
交表攻略,簡直是民間智慧的結晶。有人專挑辦公時間最後半小時衝去屋邨辦事處交,避開人潮;有人捨近求遠,專程去新界偏遠的遞交點,搏那裡人少處理快。網上申請看似方便,但系統塞車時,隨時功虧一簣。最穩陣還是親身交表,拿到那張蓋了日期時間的收據,心裡的石頭才算落地。記得當年有師奶分享,專程請假半日,帶齊文件跑三個不同地點「格價」哪裡人少,那份執著,是對安穩居所的極致渴望。
抽籤結果公佈那天,有人歡天喜地放炮仗,有人默默撕掉那封「申請編號未獲揀選」的信。中籤只是開始,選樓序號靠後,心儀單位早被掃光,只能對著「則王」單位乾瞪眼;收入審查、資產審查再來一輪,壓力不比申請時小。銀行按揭批核更是另一場硬仗,居屋按揭雖有政府擔保,但銀行對申請人的財務狀況依然審得嚴,一個信貸評級不佳,隨時夢碎。
回望居屋2019,它不只是一次抽籤,更像一面鏡子,照出香港人對「有瓦遮頭」的焦慮與執念。那些漏夜排隊的身影、反覆核對數字的謹慎、收到落選信時的沉默,堆疊成這座城市獨特的集體記憶。機會,永遠留給準備得最周全、細節扣得最緊的人。下次居屋再開,記住這些用時間和教訓換來的經驗,或許,那扇門會為你開得大一點。
評論:
想請教下,當年補交文件係咪真係只接受郵寄?可唔可以親身補交?驚寄失啊!
睇到入息計法真係心寒我份工佣金佔大半,係咪要預早半年慳啲使壓低平均數?
單身人士抽居屋真係地獄模式,收入限額低,配額又少,等到40歲都未必中,政策係咪應該改?
我2019抽中尾籌,揀樓時得返低層同唔開揚單位,掙扎左成晚最後放棄,而家諗返好後悔
文中提到綠表長者怕搬屋,真係講中我阿媽心聲!抽到都唔敢要,驚佢唔適應新環境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