記得第一次踏進居屋示範單位那天,下著毛毛雨。我盯著那個不到200平方呎的空間,腦海一片空白。房署職員遞來平面圖時,手指劃過狹窄的走廊和迷你廚房,笑著說:「後生仔,呢啲蝸居要識得變魔術先住得舒服啊。」那句話像顆種子,在往後三年申請路上不斷發酵。當我終於握著自己單位鎖匙推門而入,空氣裡飄著新油漆的味道,我突然明白:所謂安身立命,從來不在於幾多呎,而在於你點樣將生活摺疊收納。
居屋單身申請像場持久戰。當年我每朝七點蹲在房委會網站刷新,連續三輪白表都抽唔中。直到第四輪轉戰綠表,特意揀冷門時段交表,禮拜三下午三點零五分,系統順得像抹了油。有個祕密少人提:申請表「家庭成員」欄位,養寵物記得寫「伴侶動物」,我填上貓主子個名,附帶打針紀錄同領養證明,審批主任睇文件時嘴角有笑意。輪候期間我成日去實地踩點,發現某屋邨垃圾房在單位正下方,即時劃走選項。最緊要帶把軟尺,度清楚冷氣機位同主力牆厚度,後尾我靠呢個數據訂造到頂衣櫃,慳返成萬蚊。
開門見方嘅空間裡,每寸都係兵家必爭。我將廚房地櫃改成斜角設計,45度切開角落,唔單止多咗兩個旋轉調味架位,仲意外造出個早餐吧枱。睡區用12cm高的地台,下面藏八個物流箱當季衣物,揭開床板就見到冬天羽絨被壓縮袋。最絕係廁所門後掛個不鏽鋼摺疊架,沖涼時拉開晾毛巾,平時收埋得剩3cm厚。朋友笑我似倉鼠囤糧,直到佢哋見識我點樣五秒變出飯檯——牆身暗藏液壓支架,拉下即係檯面,檯腳就係摺櫈收喺地板凹槽。
揀傢俬係場心理博弈。我試過貪平買現成組合櫃,結果左邊卡冷氣喉,右邊凸出3cm阻走廊。後來畫足二十稿紙樣,終於悟出黃金比例:活動區域留90cm寬,儲物深度唔超過35cm。衣櫃門用鏡面推拉式,晨早換衫順便當全身鏡,光線反射仲令走廊視覺深咗1.5倍。最得意係淘咗組磁吸式層板,隨心情變換書架格局,某日心血來潮砌成階梯狀,竟成貓主子專屬觀景台。
蝸居生活似打太極,要識得借力打力。窗台石加塊軟墊變閱讀角,冷氣機頂藏伸縮晾衣杆,連大門背面都貼滿磁性收納盒裝鎖匙口罩。有晚落大雨,我坐喺自製卡座飲熱茶,望住窗外霓虹映在鏡櫃上的流動光影,突然諗通咗:所謂安穩,唔係水泥牆有幾厚,而係當你打開每個暗格,都精準拎到想要嗰件物件。個半人單位,原來足夠收納整個人生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