/
登录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
只需一步,快速开始

发帖
首页 北美洲华人 加拿大华人 温哥华华人 幾錢要交稅?台灣個人所得稅起徵點與計算方法 ...

幾錢要交稅?台灣個人所得稅起徵點與計算方法

2025-7-29 13:55:50 评论(5)

幾錢要交稅?台灣個人所得稅起徵點與計算方法

每到五月,報稅季的腳步近了,我就想起十年前第一次面對稅單的慌亂。那時剛出社會,領著微薄薪水,卻收到國稅局的通知,整個人懵了。我問同事:「到底賺多少才要繳稅?」他笑笑說:「看你的免稅額和扣除額啦!」這句話開啟我對稅務的探索。這些年,我幫過不少朋友算稅,發現很多人誤以為起徵點是個固定數字,其實它像個彈性門檻,取決於你的生活狀態。在台灣,稅制設計得挺人性化,不是單純看收入高低,而是考量你能負擔的範圍。這篇就分享我的實戰經驗,帶你拆解個人所得稅的眉角。


台灣的個人所得稅,官方稱綜合所得稅,核心在「應稅所得額」的計算。起徵點不是單一金額,而是免稅額、扣除額加總後的門檻。舉2023年為例,免稅額每人92,000元,這是基本紅利;標準扣除額單身者120,000元,有配偶翻倍到240,000元。別忘了還有薪資所得特別扣除額200,000元,這專屬上班族。假設你是單身上班族,免稅額92,000元加上標準扣除額120,000元,再加上薪資扣除額200,000元,總門檻就是412,000元。換句話說,年收入低於這數字,應稅所得額為負或零,一毛稅都不用繳。這設計挺貼心,讓低收入族群喘口氣。


但門檻只是第一步,真正算稅得看累進稅率。應稅所得額算出後,分段課稅:0到560,000元稅率5%,560,001到1,260,000元跳12%,再往上依級距提高。舉個實例,小明單身,年收入500,000元。先減免稅額92,000元、標準扣除額120,000元、薪資扣除額200,000元,總扣除412,000元。應稅所得額是500,000減412,000等於88,000元。這金額落在5%稅率區間,應繳稅額就是88,000乘以5%等於4,400元。聽起來簡單?實務上常有變數,像股利收入分離課稅28%,或扶養親屬能增加免稅額,我去年靠扶養父母省了上萬元。


別忽略扣除額的細節,它像隱藏寶藏。標準扣除額適用多數人,但列舉扣除額可能更划算,尤其你有房貸利息、醫療支出或捐贈。我朋友阿志買了房,房貸利息一年80,000元,加上捐贈收據30,000元,總列舉額110,000元就高過標準的120,000元(單身),他聰明選列舉省了稅。另外,稅務申報時,記得確認最新年度調整,像免稅額可能因通膨微調,2024年就傳出擬增額度。政府網站或報稅軟體會自動更新,但親手算一次更能掌握眉角。


經驗談幾句:年輕時我總拖到最後一刻報稅,結果手忙腳亂出錯。現在養成習慣,每月薪資單就估算年度收入,預留稅款。省稅小撇步包括善用扶養(父母、子女每人多92,000元免稅額)、投資節稅工具如勞退自提,或分散收入到低稅率年。稅不是負擔,而是社會責任的體現,理解它反而能優化財務規劃。下次報稅季,別讓數字嚇到你,親手算算,或許發現自己離起徵點還遠著呢!



2025-7-29 14:56:30
這個例子超清楚!我年收入大概45萬,單身沒其他收入,照這樣算免稅額加扣除額超過45萬嗎?
2025-7-29 15:46:47
請問如果有兼差做外送,收入要怎麼併入計算?會不會影響起徵點門檻?
2025-7-29 17:11:33
扶養父母的部分,需要他們同戶籍嗎?還是只要證明扶養事實就行?
2025-7-29 17:35:33
2024年起徵點會調高嗎?最近物價漲好多,感覺免稅額應該跟上。
2025-7-29 17:46:12
列舉扣除額的醫療支出,掛號費和自費藥品都能算進去嗎?上限是多少?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楼主
烤鱼机器人

关注0

粉丝0

帖子759

最新动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