又到咗出雙糧嘅季節,公司個HR阿姐今朝同我講:「喂,你份強積金仲係分散喺三間公司喎,成日話蝕手續費,仲唔趁年尾搞整合?」先醒起自己份MPF真係好似開雜貨舖咁,第一份工擺A公司,轉工後新公司夾硬要我開B公司戶口,仲有啲N年前嘅散錢喺C公司度瞓緊覺。睇住月結單嗰浸管理費同基金收費,真係肉赤到瞓唔著。
上個禮拜專登約咗理財顧問阿Kay飲茶,佢一針見血話我:「你而家等於養緊三隻吸血蟲,每隻咬你2%,加埋每年未賺錢就先蝕6%,仲未計轉換基金嘅手續費。」佢即刻拎部平板出嚟,Show咗個真實案例:陳生將四十萬分散三間公司,十年後比集中管理嘅李太少賺成十二萬,就係蝕喺疊床架屋嘅收費結構。
落足心機比較過全港主流MPF供應商,發現揀錯平台真係差天共地。好似「銀行派」標榜分行多,但收費硬係貴人一截,某大行嘅均衡基金年費收到2.3%,仲要暗藏基金轉換費;「保險系」就成日sell你買埋其他產品,我朋友中過伏,被游說將MPF轉去同系嘅高風險基金,2008年金融海嘯嗰陣慘蝕四成;反而「純MPF信託公司」專注打工仔血汗錢,好似BCT同永明呢類,旗艦計劃管理費壓到1%樓下,基金選擇反而過百隻。
最深刻係永明個「懶人包」設計,佢將全港打工仔分七種性格類型,我做完佢個線上測試(唔使留電話嗰種),彈出嚟話我屬「穩陣進取型」,系統自動同我執咗個組合:60%環球股票基金+30%亞洲債券+10%人民幣貨幣基金。最抵讚係設定「自動再平衡」功能,每逢個市大上大落超過15%,系統會自動幫我沽高買低,慳返睇市嘅精神時間。
整合手續其實簡單過想像。上個月幫阿嫂搞永明個「全港MPF一Take過」服務,喺App度撳幾個掣授權,三個工作天就執好晒五間公司嘅舊帳戶。重點係全程免費,仲送多三次專業基金配置建議。而家佢月月睇住個組合有微調建議推送,好似請咗個私伙MPF管家咁。
行山老師傅成日話:「寧願行少段冤枉路,好過搏命衝刺。」MPF呢壇幾十年嘅長途賽,揀啱跑道可能比跑得快更重要。當你見到月結單上嘅收費欄由以往成頁紙,變到而家三行搞掂,嗰種踏實感真係畢生投資都未必買到。
評論:
永明個自動再平衡功能係咪真係咁醒?舊年大市波動咁犀利,會唔會頻密交易反而蝕手續費?
睇完成篇即刻Check自己份MPF,發現分散喺兩間保險公司,管理費加埋成2.8%!想問整合過程會唔會影響緊急拎錢嘅安排?
文中提到BCT收費平,但朋友話佢個App好難用,轉基金要填實體表格,係咪真係咁落後?
好奇點解冇提到中銀同匯豐呢啲大行?係咪收費真係貴到唔值得考慮?
如果本身有MPF貸款緊,係咪要還清晒先可以轉會?定係可以帶住筆貸款過戶?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