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天在咖啡館裡,朋友問我一個問題:「為什麼有些人靠投資就能退休無憂,我卻總覺得錢不夠用?」我笑著拿出筆記本,畫了個簡單的曲線圖。這不是什麼神秘魔法,而是復利息的力量。它像一顆種子,默默在時間的土壤裡生根發芽,等你回頭看時,已長成參天大樹。
復利息公式的核心,其實就是讓錢自己生錢,再讓新生的錢繼續繁殖。公式長這樣:A = P(1 + r/n)^(nt)。別被符號嚇到,拆開來看很直觀。P是你投入的本金,r是年利率,n代表一年內複利的次數,t是年數,A則是最終累積的金額。舉個生活化的例子,假如你存10萬元新台幣,年利率5%,每年複利一次,十年後會變成多少?直接套公式:A = 100,000 × (1 + 0.05/1)^(1×10) = 100,000 × 1.05^10。心算可能有點吃力,但別擔心,後面我會分享偷吃步。
真正讓復利息威力爆發的,是時間和頻率。很多人誤以為高報酬率才重要,其實複利次數才是隱形推手。假設同樣10萬本金、5%年利率,如果每月複利一次(n=12),比起每年一次(n=1),十年後的差額會多出近一萬元。這就像滾雪球,每次滾動的間隔越短,雪球積累越快。我在三十歲時開始每月定投五千元到指數基金,年化報酬約7%,複利按月計算。現在回頭看,那些看似微小的投入,經過二十年發酵,竟佔了我資產的一半以上。關鍵在於堅持和早起步——二十五歲開始投資的人,比三十五歲才行動的,最終金額可能差上一倍。
快速計算復利不必當數學天才。我最常用三招:手機App如「復利計算器」,輸入數字秒出結果;Excel用FV函數,設定參數自動跑;還有懶人法則「72法則」——用72除以年利率,結果就是本金翻倍所需年數。例如年利率6%,72÷6=12,代表約12年錢會變兩倍。但別迷信公式,實際投資要考量通膨和風險。我年輕時曾追逐高利率商品,忽略手續費侵蝕,結果報酬不如預期。務實的做法是:先用工具試算不同情境,比如調整利率或年限,找出適合自己的節奏。記住,復利最怕中斷,市場波動時咬牙堅持,才是真功夫。
有人說復利息是「世界第八大奇蹟」,我深有同感。它不是快速致富的捷徑,而是耐心者的遊戲。當你看著數字隨著年份跳動,那種踏實感勝過任何投機。現在就動手吧,哪怕從每月一千元開始,讓時間成為你最強的盟友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