記得二十年前,我剛踏入職場時,薪水微薄,每個月只能勉強存下幾千塊台幣。那時聽朋友談起「複利」,還以為是什麼高深的金融術語,直到有天在咖啡館翻到一本舊書,才發現它的魔力。作者用一個簡單例子點醒我:假設25歲開始每月存5000元,年化報酬率5%,到65歲時,這筆錢會滾成驚人的800多萬。不是因為我存得多,而是時間讓複利像雪球般越滾越大。從那天起,我徹底改變了理財習慣,現在回頭看,那些看似微小的堅持,早已累積成人生底氣。
複利的公式核心很直白,就是A = P(1 + r/n)^(nt)。別被數學符號嚇到,P是你的本金,r是年利率,n是每年複利次數,t是年數。舉個實際例子,如果你拿10萬元投資,年利率6%,每年複利一次,10年後會變成大約17.9萬。關鍵在於「複」字——利息再生利息,像樹木的年輪,一層層堆疊成長。年輕時我常忽略這點,總覺得投資要等有大錢才開始,結果錯過黃金時間。其實,小額定期投入,比一次大筆投入更有效,因為時間拉長,複利的加速度會超乎想像。
想快速估算複利效果?試試「72法則」。把72除以年利率,就能知道本金翻倍需要幾年。比方說,利率7%,72除以7約等於10.3年,代表你的錢大概十年後翻一翻。這招是我在投資講座學到的,當時講師現場演練,台下觀眾都驚呼連連。進階點,還能用「115法則」算三倍時間:115除以利率。假設利率5%,115/5=23年,本金就變三倍。這些心算技巧不用計算機,咖啡時間就能搞定,尤其適合市場波動時快速決策。但記得,法則只是近似值,實際應用要考慮稅負或手續費,避免樂觀過頭。
應用上,複利不只限於股票或基金,日常儲蓄也能玩出花樣。我習慣把薪水拆成三份:必要支出、娛樂費和「複利專戶」。後者自動轉入高利活存或ETF,設定定期定額,強迫儲蓄。十年前,我幫女兒開教育帳戶,每月存3000元,選年化4%的標的,現在已累積近50萬,比她壓歲錢多出好幾倍。另一個技巧是「複利加乘」:當投資獲利時,別急著花掉,直接滾入本金再投資。有回我股票小賺,忍住沒換新手機,多放三年,竟多長出20%回報。當然,陷阱也不少——通膨是隱形殺手。台灣近年通膨率約2-3%,如果投資報酬只追平通膨,等於白忙一場。所以,我總瞄準比通膨高3%以上的標的,像債券或指數型基金,才能實質增長財富。
心理層面,複利教會我「延遲滿足」的藝術。市場起落時,別被短期波動牽著走。2008年金融海嘯,我持股腰斬,差點認賠出場。但想起複利的本質是時間的朋友,咬牙hold住,結果五年後不僅回本,還多賺三成。現在,我常對年輕人說:複利不是魔術,是紀律的累積。早十年開始,比多賺十倍本金更重要。與其焦慮高報酬,不如專注在穩定、長期的策略上,讓複利默默為你打工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