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個月在清邁機場咖啡廳,鄰座兩位香港背包客的對話飄進耳裡:「你張機票改期三次,航空公司罰款都夠買多張飛啦」「早知買旅遊保時加多百零蚊『行程變更』附加險」聽得我嘴角苦笑。去年東京行前颱風攪局,我也親身體會過這種捶心肝的滋味。旅遊保險這東西,沒出事時覺得白花錢,真遇上了才懂什麼叫救命稻草。
翻開恆生旅遊保險的條款,最戳中我的是「醫療運送」那欄。朋友在冰島騎馬摔傷鎖骨,光是救護車送到雷克雅維克醫院就燒掉台幣十幾萬。恆生條款裡寫著「海外醫療運送費用無上限」,連直升機後送都包。更關鍵是那句「根據主治醫師判斷轉送原居地」,去年有台灣旅客在越南中風,保險公司堅持要等病情穩定才肯送返,家屬急得抵押房子籌錢。恆生特別標明「不受病情穩定期限限制」,這細節才是真保障。
深夜比對十幾家保單時發現魔鬼藏在理賠比例。多數保險公司將「行李延誤」和「行程延誤」分開計算,恆生卻允許合併理賠。上回搭國泰航班遇機械故障,在香港滯留22小時拿到NT$8,000延誤賠償,同時託運行李箱跟著飛機飛走,隔天才到手又領NT$3,600。要是當初投保別家,這筆合計過萬的理賠恐怕要打對折。
電子設備保障更是數位遊牧族福音。在曼谷咖啡館被順走的MacBook Air,憑報案證明三天內就收到理賠金。特別注意到條款涵蓋「充電器及周邊配件」,去年同事在巴黎被偷相機,保險公司竟以「未同時遺失鏡頭」拒賠鏡頭蓋,恆生條款明確寫著「單件配件最高賠償NT$15,000」。
最驚喜是「行動不便保障」。阿姨坐輪椅遊九州時,恆生不只支付輪椅租借費,連溫泉旅館因無障礙房不足被迫分住兩間房的價差都理賠。條款中「合理額外住宿開支」這七個字,在北海道暴雪封路時替我朋友省下NT$12,000的緊急住宿費。
當然也有中伏位。投保時沒留意「高風險活動」定義,在沖繩潛水扭傷腳踝差點無法理賠。後來發現加購「休閒活動升級」附加險,每年多付NT$500就能涵蓋滑雪、攀岩甚至熱氣球。另個陷阱是「旅程取消」條款,必須是直系親屬住院才賠,表兄弟入院不算數。
建議出發前用手機拍下保單號碼頁與緊急聯絡電話。在布拉格地鐵遇扒手時,警察要求當場出示保險證明,幸好手機相簿裡存著截圖。恆生APP還能直接定位附近合作醫院,維也納半夜胃痛時,靠這功能找到24小時急診室省下大筆計程車錢。
醫療保額最少買到NT$500萬,歐洲住院動輒破百萬。去年在慕尼黑闌尾炎開刀,帳單換算台幣竟要NT$78萬。記得要求醫院直連保險公司,別像我傻傻先刷信用卡,光國際匯差就虧了NT$6,000。
真正值回票價的時刻,是看著保險公司派來的醫療專機降落在阿爾卑斯山腳。當你躺在擔架上,聽見螺旋槳轟鳴聲那一刻才會明白:旅途中最奢侈的享受,原來是心安。
評論:
想問如果去南美登山超過海拔4000公尺,恆生的「高風險活動」附加險有包嗎?上次在秘魯嚮導說有些保險公司不賠高海拔地區
上個月在恆生官網投保發現「行程變更」理賠要文件正本,但瑞航只給電子收據怎麼辦?
醫療保額買500萬真的夠?朋友在美國撞斷腿開價300萬台幣,聽說歐洲更貴
行李延誤理賠要每小時更新航空公司證明?我在成田機場問櫃台被翻白眼
比較過六家還是恆生最全面,但電子設備賠償金比去年縮水10%有點可惜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