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翻看財經新聞,總忍不住聚焦在香港金融股上,尤其是恒生銀行。身為一個在亞洲市場打滾十多年的投資老手,我親身經歷過幾次金融風暴,也見證了銀行的興衰。恒生這塊招牌,不只是香港的象徵,更是許多散戶心中的定心丸。但投資它,可不能光靠情懷,得扎扎實實挖出它的底層價值。
估值這門學問,說穿了就是找尋市場的盲點。恒生股價這幾年像坐過山車,疫情時暴跌,復甦後又彈升。我習慣用多角度檢視:市盈率(PE)目前約9.8倍,低於行業平均的12倍,顯示市場可能低估了它的盈利能力。再來看市淨率(PB),約1.2倍,相對於亞洲同業如星展銀行的1.5倍,這數字透露出資產負債表的穩健性。但別忘了,銀行業的核心在淨息差,去年恒生的淨息差收窄到1.6%,主因是聯儲局升息壓縮了利潤空間。這點得納入風險考量,畢竟全球通膨未歇,利率波動就像懸在頭上的劍。
我的投資策略一向偏保守,寧可錯過暴利,也不願踩進地雷。對於恒生,我堅持「價值為王」的原則,耐心等待股價回落至歷史低點時分批建倉。記得2020年疫情爆發,恒生股價跌到100港元以下,我趁機加碼,後來反彈帶來的回報超過30%。銀行股的魅力在股息,恒生近五年平均股息收益率4.5%,比定存高出一截,適合納入退休組合。但策略得靈活調整,例如當經濟數據轉弱時,我會減持部分部位,轉向現金流更穩的防禦性資產。
趨勢分析不能只看眼前,得拉長視野。FinTech浪潮正顛覆傳統銀行,恒生沒落後,積極推出手機銀行app和區塊鏈支付服務,用戶數年增15%,顯示轉型成效。不過,挑戰也不少:中美角力影響香港金融地位,中國經濟放緩可能拖累貸款需求。我從內部管道得知,管理層正聚焦東南亞擴張,試圖分散風險。長遠看,恒生背靠匯豐集團的全球網絡,是張安全網,但投資人得緊盯地緣政治風向,一有風吹草動就得應變。
投資路上,沒有必勝公式。每次翻開恒生的年報,我都提醒自己:數字背後是人性和週期。深入研究現金流、壞帳率這些細節,才能避開陷阱。市場永遠在變,保持學習的心態,比預測準確更重要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