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夜十一點,桌燈的光暈打在散落的課程簡章上,手邊那杯咖啡早已涼透。三年前的我,就是在這樣混雜著焦慮與期盼的夜晚,第一次認真研究起「持續進修基金」。當時只覺得條文密密麻麻,資格門檻、申請步驟像迷宮,深怕一個不小心就錯過提升自己的機會。如今回頭看,這筆最高兩萬元的補助,確實是職涯路上關鍵的推手。如果你也站在這道門前張望,希望這篇掏心掏肺的經驗談,能幫你少繞點彎路。
資格這關,是硬門檻。政府白紙黑字寫得清楚,首先你得是「香港居民並擁有香港居留權」或「香港永久性居民」。這條沒得商量,申請前先確認身份證上的標記。年齡是另一道坎,申請時必須年滿18歲,但別高興太早,這筆錢可不是終身有效——上限卡在65歲。換句話說,過了65歲生日再遞表,基金大門就關上了。最容易被忽略的是「課程認可」這環節。不是所有你心動的課程都能請款!務必、務必、務必(重要到說三次)上「持續進修基金」官方網站,用課程名稱或機構代碼查清楚,它是否列在「可獲發還款項課程名單」裡。我曾見朋友興沖沖讀完才發現白忙一場,那懊惱的神情至今難忘。
再來是「學歷上限」。基金立意是鼓勵「持續」進修,所以設定了一個「資歷架構」門檻。簡單講,你申請的課程結業後所獲得的認證,不能超過「資歷架構」第四級。這有點抽象,舉個例:像是某些副學士或高級文憑課程可能就超標了。報名前,直接詢問課程提供機構,或再次查詢官方名單上的課程資歷級別最穩妥。最後一道資格關卡是「承諾」。申請時你得白紙黑字簽名,承諾課程結束後,會在香港工作或居留一年。這不是說說而已,萬一你中途移居海外,這筆錢政府可是有權追回的。
資格都符合了?恭喜!接下來是實戰環節——申請流程。坦白說,文件準備是磨人耐心的開始。身份證副本是基本款。課程收據正本千萬保管好,掉了就麻煩大了(影本無效!)。銀行帳戶資料要精準無誤,推薦用滙豐、恒生、中銀這幾家大行,入帳最順暢。填寫那份「申請表」(SFO 313表)是重頭戲,字跡清晰是美德,每個欄位都像考試填空,尤其是課程編號、費用這些數字,填錯一個都可能卡關。記得在開課後才遞表!別猴急,開課前丟進去是不受理的。
交表方式二選一,各有擁躉。傳統派喜歡親力親為,把整份文件塞進信封,跑一趟「持續進修基金」辦事處或扔進指定收集箱。科技派則愛線上「學員專頁」上傳,省時省力,還能即時查看進度。我個人偏好線上,深夜填完表順手上傳,有種今日事今日畢的快感。提交後就是漫長的等待,官方說法約十二週,實際經驗大概八到十週會收到通知。信箱(或電子郵箱)蹦出那封「申請結果通知書」時,心跳真的會漏一拍。
通過了?別急著慶祝,這只是拿到「資格」而已!真正的錢要等「成功修畢」課程才拿得到。這裡的「成功」指的是達到課程要求的出席率(通常是70%或以上,看清楚!)並且通過所有評核。結業後,再次登入「學員專頁」或填寫另一份「發還款項申請表」(SFO 314表),連同你的「畢業證明」副本(或成績單)再次提交。這第二階段審核通常快一些,大概四至六週,那筆辛苦錢就會乖乖匯進你指定的戶頭。
走過這一遭,真心覺得這筆基金像政府埋下的彩蛋,挖到了對進修是實質助益。但過程中的細節魔鬼,確實需要十二萬分耐心去應付。別怕麻煩,文件核對三次不嫌多,官方網站當聖經勤翻閱。與其把錢留在庫房,不如投資在自己腦袋裡。當你手握新技能,回頭看這些繁瑣步驟,會發現一切都值得。那杯涼掉的咖啡,終究會回甘。
評論:
多謝分享!想問如果課程係兼讀制,分幾期交學費,係咪要等交齊晒先可以申請第一次?定係每期收據都要keep好最後一次過申請?
資歷架構第四級點樣具體分?有冇例子邊類型嘅課程通常會超過?怕自己揀錯
線上申請係方便,但係咪所有證明文件掃描上傳就得?洗唔洗後補正本?
篇文好實用!但想抱怨下個年齡限制,點解65歲後就唔俾進修?活到老學到老啊政府!
見到話要承諾留港一年,如果進修完份工係外派,咁點算?係咪即刻要嘔返筆錢出嚟?好驚中伏!
有冇人試過申請唔批?通常衰啲咩?係咪真係好難批㗎?心大心細想報個貴啲嘅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