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夜裡盯著房屋廣告發呆,指尖無意識敲著計算機。三年前簽下預售屋合約的興奮感早已褪去,此刻面對銀行專員笑容滿面遞來的文件,密密麻麻的數字像螞蟻在紙上爬行。三十年房貸,利率寫著2.06%,但月繳金額後頭跟著的五位數,突然讓掌心滲出薄汗——這數字,真的扛得起未來的人生嗎?
後來在工程師朋友桌上看到他用Excel拉出的還款表,才驚覺自己從未真正理解「本金」與「利息」在三十年長跑中如何此消彼長。第一年繳的七成是利息,本金只啃掉薄薄一層;到第十五年,這比例才勉強翻轉。原來銀行不會告訴你,手寫列印的還款試算表,藏著時間的複利魔法與陷阱。
真正讓我後背發涼的,是發現自己從未計算過「利率浮動」的殺傷力。朋友把2.06%的格子改成3.5%,月付金額瞬間暴增近萬元。那年央行連續升息的陰影仍在,這才明白所謂「負擔得起」,必須把未來可能的利率震盪都吞下去才算數。
現在每次幫朋友試算房貸,必定打開那個能穿透數十年迷霧的線上工具。輸入總價、頭期款、利率三項基本數值只是起手式。真正關鍵藏在進階欄位:寬限期是否啟用?本金平均攤還還是本息定額?要不要把土增稅、仲介費灌進貸款總額?這些勾選框背後,牽動著每月現金流的致命差距。
上週幫新婚同事試算時,意外發現工具另一種活用法。他們想保留現金裝潢,我將「貸款總額」拉高到銀行鑑價的八成,但同步勾選「額外還款」欄位,模擬領到年終就提前還掉裝潢金的效果。看著曲線圖上突然凹陷的利息總額,兩人眼睛發亮——原來精算不只是節流,更能聰明調度資金。
最殘酷的試煉發生在輸入「貸款年期」時。把三十年改成四十年,月付金額立刻變得甜美可人。但鼠標向右拖曳到「總利息」欄位,跳出來的數字足以買下半台進口車。這種誘惑像包著糖衣的毒藥,工具冰冷呈現的對比,比任何理專的警告都更有力。
真正懂算的人,會反覆測試各種組合:用寬限期換取投資緩衝期是否划算?每月多擠三千元還本金,二十年後能省下多少利息?甚至模擬升息循環下,自己的抗壓極限落在哪個利率點位。這些數字遊戲玩到最後,其實是在丈量自己與風險的距離。
最近愛上比較「本金攤還法」與「本息定額法」的差異圖表。前者初期月付較高但總利息少,像登山者選擇陡峭捷徑;後者平穩好走卻繞了遠路。工具不會告訴你該選哪條路,但它讓每條路上的碎石與荊棘都清晰可見。
當房貸綁住人生三分之一的歲月,按揭計算器是唯一的時光望遠鏡。它不給答案,只負責把未來三十年攤開在螢幕上,逼你直視那些甜蜜承諾背後的重量。鍵盤敲下最後一個數字那刻,恍然明白:算得清的叫房貸,算不清的,叫人生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