午後雷陣雨把柏油路澆得嘶嘶作響,我攥著那張淡藍色繳款書站在郵局櫃檯前,隊伍蜿蜒到玻璃門邊。冷氣混著濕衣服的氣味,前面阿伯正慢條斯理數著千元鈔票。牆上時鐘顯示下午三點半——距離稅單截止只剩四小時。手機突然震動,朋友傳來訊息:「去超商ATM按一按啦,五分鐘搞定。」那是我第一次知道,原來提款機吐鈔的洞口,也能吞掉我的稅單。
從此我成了自助繳稅的信徒。操作其實直覺得像買咖啡:插入金融卡、輸入密碼、選擇「繳稅」、掃描稅單條碼、確認金額、列印收據。但魔鬼藏在細節裡。像去年我帶著房屋稅單衝進銀行ATM區,螢幕卻跳出「本機不受理地方稅」的紅字——原來各縣市稅款得認明特定銀行標誌。後來才學乖,稅單右上角那排小字「限○○銀行ATM繳納」比金額數字更重要。
省時技巧藏在時間縫隙裡。我總愛挑冷門時段溜進超商,例如週二上午十點或颱風夜。有回看到某台ATM貼著「本機提供繳稅服務」卻大排長龍,轉身發現隔壁咖啡廳的穿廊竟藏著同銀行機台,玻璃倒映著排隊人群的背影,我獨自站在空蕩的機台前完成繳款,收據紙溫熱得像剛出爐的餅乾。
最驚險的是去年五月三十一日深夜十一點。系統顯示我漏繳一筆信用卡費,補繳後才能用信用卡繳稅。衝到巷口超商卻見提款機貼著「維修中」,狂奔兩條街找到另一家,插入卡片時手還在抖。當螢幕跳出「繳稅成功」的綠框,收據吐出的機械聲竟像掌聲般悅耳。牆上電子鐘顯示23:52,櫃檯店員對我比了個讚。
現在我甚至會提早演練。四月就翻出去年稅單,用ATM的「查詢繳稅」功能模擬操作流程。像玩遊戲破關前先背熟魔王招式,等五月真實稅單降臨,指尖在鍵盤飛舞的節奏彷彿彈鋼琴。有次後面排隊的年輕人瞪大眼睛問:「阿姨你按好快,是銀行員嗎?」我笑著把收據塞進皮夾:「是怕死的納稅人啦。」
當然遇過驚魂記。某次螢幕顯示「交易失敗」卻扣了款,當下冷汗浸透後背。後來學聰明了,用手機拍下失敗畫面,撥免付費客服報案號碼,報上ATM機台編號(通常貼在螢幕邊緣銀色貼紙)。三天後款項退回帳戶,還多出十五元利息,像意外撿到的銅板。
這些年我看著ATM繳稅介面從黑白變彩色,掃描條碼從要對準老半天到「嗶」一聲秒讀。但最暖心的始終是完成時那張薄薄的收據——它總讓我想起當年郵局裡濕漉漉的焦慮,還有雨停後,我捏著收據走進滷茶店獎勵自己的那杯珍珠奶茶。原來賦稅的重量,也能被科技撬起一絲甜味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