記得那次獨自背包遊東南亞,我興沖沖抵達泰國清邁,卻發現忘了帶防蚊液。結果,整夜被蚊子騷擾,皮膚癢得睡不著,隔天行程全泡湯。從那以後,我學會了旅行前仔細盤點行李,畢竟一趟旅程的舒適度,往往取決於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小東西。
旅行要帶什麼?這問題看似簡單,卻藏著無數細節陷阱。每個人的需求不同,但有些物品絕對是萬用基礎。文件類是重中之重,護照和簽證別說,我習慣多印幾份影本分開放,萬一遺失還能應急。現金和信用卡也要分散保管,像我有次在巴黎地鐵被扒,幸好備用錢藏在鞋墊裡,才沒流落街頭。保險文件也不能少,上次在紐西蘭滑雪扭傷腳,全靠旅遊險cover醫療費。
電子設備方面,現代人離不開手機,但充電器、行動電源和萬國轉接頭是黃金組合。我偏愛輕巧的20000mAh行動電源,續航力夠撐整天拍照導航。轉接頭選通用型,避免像那次在東京飯店插頭不合,只能乾瞪眼。相機或GoPro看個人,但我建議帶個防水袋,海邊或雨天都能派上用場。
衣物打包是門藝術,別塞滿整個行李箱。我學到一招:根據目的地氣候分層穿搭,帶幾件百搭款就好。去北歐時,我只帶一件羽絨外套配發熱衣,省空間又保暖。鞋子選舒適運動鞋加一雙拖鞋,長途飛行或旅館休息超實用。貼身衣物多備一套,航班延誤時你就懂為什麼。
日常小物常被忽略,卻能救急。醫藥包是我的必備,放止痛藥、腸胃藥和OK繃,在印度吃壞肚子那次全靠它。防曬乳和保濕品視地點調整,沙漠或高海拔地區尤其重要。盥洗用品帶旅行裝,環保又輕便,我還會塞條小毛巾,臨時擦汗或當枕頭都行。別忘了小零食和耳塞,飛機上吵鬧或餓肚子時,它們就是救星。
打包時,我總留點彈性空間。用捲衣法取代摺疊,省空間又防皺。最後檢查清單時,問自己:如果只能帶三樣東西,會選什麼?護照、手機、錢包通常是答案。養成習慣後,每次旅行都像一場精心策劃的冒險,少了慌亂,多了自在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