記得去年訂了沖繩機加酒,出發前三天老媽突然住院開刀。手忙腳亂取消行程後,盯著抽屜裡那張旅遊保單發愣——錢拿得回來嗎?打去保險公司問,客服公式化地回我:「依條款審核喔。」後來整整耗了兩週補文件、寫說明,才拿回七成費用。這篇不是冷冰冰的教學,是用真金白銀換來的血淚攻略。
翻開保單密密麻麻的條款,多數人直接跳過,但「承保範圍」和「除外責任」那幾行小字才是關鍵。上個月朋友在京都染上流感,以為醫療費能全額理賠,結果條款裡寫著「法定傳染病除外」,他只能摸摸鼻子自付十幾萬日幣的住院費。申請退款前,務必把保單當成偵探小說細讀,特別是退費觸發條件:是旅程取消?縮短?還是行李延誤?每種狀況要準備的證據天差地遠。
文件準備像在玩闖關遊戲,少張紙就卡關。航空公司開的「班機取消證明」和「航班異動通知」長得九成像,但後者只是告知文件,理賠專員跟我說:「要蓋航空公司紅色大章註明『全額退費』才算數。」更別提醫療診斷書,光寫「不宜旅行」不夠力,得請醫生具體寫「因XX病症需臥床X日」,日期還要涵蓋整個旅程。上次幫同事處理理賠,光是補醫生簽章就跑了三趟診所。
送件後才是心理戰的開始。保險公司說「七個工作天審核」,但卡在補件時他們不會主動催你。我的祕訣是送件後第三天打電話問:「請問有缺文件嗎?」通常這時候承辦人員才剛翻到你的案子。若收到「理賠金額有疑義」的通知,別急著爭辯,冷靜問:「請問是依據條款哪項規定?」有次對方支吾說系統判定,我直接念出保單編號和條款序號,隔天就收到重新核算的全額退款。
遇過最扯的是信用卡附贈的旅遊險。網站寫「行程取消可賠」,實際申請時卻要出示「旅行社全額退費證明」,但早鳥優惠早被扣了三成訂金。後來學乖了,現在訂房都用可免費取消的管道,就算訂貴點,至少出事時能拿到白紙黑字的退款紀錄。別以為刷頂級卡附的保險就很罩,條款翻到最後幾頁,免責事項寫得比保障項目還多三倍。
最近幫表妹處理歐洲行退保,發現新陷阱。她在比價網買的便宜保單,寫著「旅程延誤四小時理賠」,但小字註明「需提供公共交通工具延誤證明」。結果瑞安航空罷工只給電子郵件通知,保險公司咬死要「機場櫃檯開立的官方文件」,最後用當地報紙罷工新聞網頁加上翻譯公證才過關。旅遊保險這東西,買時嫌麻煩,出事才知是救命稻草,只是這稻草得自己編得夠結實才抓得住。
評論:
診斷書日期只涵蓋到出發前一天,保險公司說不算「全程無法旅遊」拒賠,醫生不肯改日期怎麼辦?
跟團臨時脫隊申請行程縮短理賠,旅行社不出證明,用LINE對話紀錄當證據有用嗎?
廉航倒閉拿不到班機取消證明,用新聞報導申請退款會過嗎?
滑雪扭傷申請醫療理賠,但保單寫「高風險運動除外」,難道滑雪算高風險?
疫情期間買的保單有附加條款,現在申請退款還適用嗎?翻遍合約找不到相關說明了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