坐在醫院長椅上,看著窗外雨絲飄落,我想起去年陪伴老友走過腎衰竭最後一程的日子。他那雙浮腫的腳踝、夜裡喘不過氣的模樣,至今仍刻在腦海。末期腎衰竭,不是突然降臨的災難,而是腎臟功能一點一滴流失的過程,直到連基本過濾毒素都做不到。這條路,走得辛苦,但理解症狀、治療與護理,能讓患者與家屬找到一線曙光。
症狀往往像無聲的警報,起初容易被忽略。疲憊感如影隨形,不是睡一覺就能恢復的那種,而是骨子裡透出的虛弱。食慾驟降,聞到飯菜味就反胃,甚至嘔吐不止。水腫從腳踝蔓延到臉頰,按下去留下凹陷,那是腎臟無法排出多餘水分的徵兆。夜裡頻尿卻尿量稀少,顏色深如茶湯,伴隨呼吸短促——心臟被迫負荷過重。有些人皮膚發癢,抓破了還止不住,那是毒素堆積的折磨。這些看似尋常的不適,拼湊起來就是腎臟在求救。
治療選項像十字路口,得依個人狀況抉擇。透析是常見的救命繩,分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兩種。前者每週跑醫院三趟,每次四小時,機器代替腎臟過濾血液;後者在家就能操作,透過腹腔導管進行,更自由但需嚴格衛生管理。我見過病友靠透析撐了十幾年,生活雖受限,卻能維持基本品質。腎移植是終極解方,一顆健康的腎臟能重啟人生,但等待捐贈漫長,術後抗排斥藥得終身服用,還可能面臨排斥風險。關鍵是與醫生深入討論,別因恐懼而拖延——早期介入,存活率和生活品質天差地別。
護理這塊,家屬的角色重如泰山。飲食管理是基礎,得嚴控蛋白質、鉀、磷和水分。記得老友的太太每天拿著小秤量食物,高磷的乳製品、高鉀的香蕉全得避開,改吃低蛋白米飯搭配適量瘦肉。水分計算更精準,連湯汁都要計入,避免水腫惡化。藥物按時服用是鐵律,尤其降血壓藥和磷結合劑,漏一次可能引發併發症。心理支持更不能少,末期腎衰竭常伴憂鬱,多傾聽、少說教,陪他們散步或聊聊舊時光,能點亮灰暗的日子。居家環境保持清潔,預防感染——一丁點感冒對脆弱的免疫系統都是威脅。
走過這程,我體悟最深的是「接納」。腎衰竭末期非絕路,而是另一種生活的開始。醫療進步讓透析更舒適,移植成功率逐年提升。重點在及早察覺症狀,別讓腎功能惡化到不可逆。若有家族史或糖尿病、高血壓,定期驗血查腎絲球過濾率(GFR),數字低於15就是警訊。與專業團隊合作,營養師、護理師、心理師都是戰友。最後,記得給自己喘息空間——照顧者是燈塔,但燈塔也需要燃油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