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年夏天換冷氣時,店員熱情地推銷零利率分期,差點簽下去那刻瞄到角落一行小字:「手續費每期150元」。掐指一算,分12期竟得多付1800元,利率根本超過6%!這記悶棍讓我翻遍十幾家銀行官網,才發現東亞地區信用卡分期藏著大學問。
東京表參道的精品店常標榜「3回払い手数料無料」,但仔細看條款,六期以上手續費可能飆到16%;首爾明洞化妝品店門口貼滿「무이자 할부」(免利息分期)海報,結帳時卻冒出「할부 수수료」(分期手續費)。台灣銀行更愛玩文字遊戲,號稱分期利率1.68%,實則是「每期」1.68%,年化利率早破20%。
拆解過五十多份合約後,發現手續費模式大致分三種:像台新銀行某些卡別採「單筆定額」,刷三萬分六期可能只收300元;國泰世華偏好「分期定額」,每期固定抽80元,期數越多坑越深;最可怕是「分期百分比」,香港匯豐的分期卡刷十萬港幣分十二期,號稱0.5%手續費,實則年利率逼近11%,等於多買了台iPhone。
真正划算的免息分期藏在兩個地方:一是百貨週年慶聯名卡,像新光三越聯名卡常給出12期真零利率;二是3C賣場促銷,我在燦坤用玉山卡買筆電分六期,連手續費都免了。關鍵要問清「是否額外收費」,並堅持看明細表——有次在福岡Bic Camera刷卡,店員說免手續費,帳單卻冒出「事務手續費」,追查才知是發卡銀行收的跨境處理費。
碰到非分不可的大額消費,我發明「三明治砍價法」:先跟店家談現金價(通常能砍5%),再問信用卡分期方案,最後亮出準備好的比價表:「A銀行只收200元手續費,您這邊要收800元,能調整嗎?」這招在台北建國商圈買相機省了2300元,店家還多送記憶卡。
最近更狠的是活用「遲延計息」。某銀行推分六期享0.5%手續費優惠,但若在結帳日前全額還清就免收。於是我照樣分期,同時把該筆錢放進高流動數位帳戶生利息,到期前三天全數還款,白賺1.2%利差。不過這招得精算還款日,搞錯日期反而賠上違約金。
分期付款像把雙面刃,用得好能緩解現金流,用錯邊卻讓債務滾雪球。上個月收到帳單時,發現某筆兩年前的分期付款居然還在計息,原來當初選了「循環分期」方案。現在我的錢包貼著便條:「分期前問三遍:總成本多少?提前還清怎算?違約會怎樣?」畢竟省下的手續費,可比賺來的薪水實在多了。
評論:
原來分期還有跨境手續費這坑!上次在日本分三期買藥妝,帳單多出五百多台幣看不懂的費用,現在終於明白了
求問博主怎麼算真實年利率?昨天收到銀行簡訊說分12期每期利率0.6%,這樣是7.2%對嗎?
月薪族+1 用三明治砍價法真的有效!在台中全國電子買洗衣機,現金價談降兩千再分六期免手續費,等於折了快15%
手續費陷阱+1 某銀行寫「每期手續費88元」看起來很少,分24期竟要2112元,比我刷的保費還貴
請問小商家說分期要加%合理嗎?在夜市買按摩椅老闆說分六期要加5%,但銀行明明沒收手續費啊?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