買房是人生大事,但首付壓力常常讓人喘不過氣來。貸款比例高一點,口袋就能鬆一口氣。最近幫朋友處理一筆房貸申請,看著他從焦慮到鬆懈的過程,我才深刻體會,提高按揭成數不只是填表格那麼簡單,它像一場精心策劃的談判,需要策略和準備。
銀行看重的第一關,永遠是你的信用分數。這不是數字遊戲,而是長期累積的信任。記得有位客戶,信用卡遲繳幾次,分數掉到600多,結果銀行只肯給六成貸款。他花半年還清債務、準時繳費,分數衝上750,再申請時成數直接跳到八成五。關鍵在細節:每月帳單全額繳清,避免短期多筆小額借貸,銀行系統會自動標記你的穩定性。別小看這些日常習慣,它們像無聲的推薦信。
收入證明是另一把鑰匙,但不是薪水單丟出去就行。銀行愛看的是「持續性」,尤其自由工作者或佣金制行業。我有個案例是設計師,年收入破百萬,但每月波動大,初審被拒。後來他整理兩年稅單、加上固定合作合約影本,重新包裝成穩定現金流報告,最終拿下85%貸款。小技巧:附上獎金紀錄或副業收入,別只靠基本薪資。如果你是創業族,公司財報和存款餘額搭配起來,說服力倍增。
房產類型直接影響成數天花板。新建案往往比中古屋吃香,銀行評估風險低。上個月陪朋友看一間十年公寓,市價800萬,銀行只估700萬,貸款限七成。後來改看預售屋,建商合作銀行直接給到九成,還含裝修貸。但別衝動!中古屋若地段好(比如捷運旁),或屋齡新於五年,照樣能談高成數。重點是帶上近期周邊成交資料,證明房價抗跌。
政府專案是隱藏版助攻。像青年安心成家或首購優惠,有些銀行搭配政策可拉高到九成五。不過門檻藏在細則裡,比如收入上限或家庭人數。去年我協助一對夫妻,雙薪剛過門檻,差點錯失機會。他們調整年度報稅,壓低帳面收入,順利卡位專案。多跑幾家銀行比較,別只盯大品牌,區域型銀行反而彈性大。
最後的殺手鐧是擔保品或共同借款人。名下沒資產?試試用定存或保單質押,增加銀行安全感。我有位單身客戶想買房,但收入普通,他拉姐姐當共同借款人,兩人信用疊加,成數從七成跳到八成。切記,這招是雙面刃,關係搞砸比貸款違約更慘。事前白紙黑字寫清責任,避免感情綁架。
歸根結底,提高貸款比例是一場心理戰。銀行怕風險,你得證明自己是「安全牌」。從整理財務到選房策略,每一步都在累積籌碼。別等看中房子才動手,平常就養好信用、存好紀錄。當機會來敲門,你才有底氣說:「我要九成!」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