記得三年前打開十幾封催繳信時,指尖冰涼的感覺至今難忘。那堆數字像無形的山壓在胸口,連呼吸都帶著利息的味道。當時的我絕對想不到,僅僅二十七個月後,能親手撕掉最後一張還款收據。這條路沒有捷徑,但確實有方法能讓腳步更快、更穩。
別急著翻找各種代辦廣告或債務整合方案,第一步反而該關起門來面對自己。拿張白紙,把所有債務來源、利率、最低應繳額老實列出來。這動作像在傷口上灑鹽,但混亂的帳單只會讓焦慮更重。當我看清那筆利率高達18%的信用卡循環利息每個月吃掉多少錢時,才真正被刺痛到決心改變。
與其被動等催收電話,不如主動出擊。我帶著那張「債務清單」走進銀行,要求協商利率。別怕被拒絕,銀行其實更怕你完全擺爛。那次我成功把兩張卡利率從15%降到9%,光是這步每月就省下近三千塊。關鍵在於誠懇說明還款意願,並提出具體還款計畫草稿。
市面上流傳的「債務雪球法」和「債務雪崩法」各有擁護者。雪球法主張先還清最小額債務,獲得成就感推進動力;雪崩法則先猛攻利率最高的債務。我的經驗是混搭更有效:把利率超高的短期信貸列為「殲滅目標」,同時保留小額卡債每月多還些。當看到某個帳戶歸零的瞬間,那種心理支撐力比想像中強大。
有人靠兼差外送,有人變賣收藏品。我選擇接案寫稿到凌晨兩點,週末還去跳蚤市場擺攤賣舊相機。這些錢單看不多,但當你刻意把額外收入「命名」為「某某債務專用金」,每筆入帳都像在債務圍牆上敲下一塊磚。那段日子客廳燈常亮到天明,但看著Excel還款進度條每月向前推進,比喝任何提神飲料都有效。
別小看日常涓滴。戒掉每天兩杯連鎖咖啡,改喝公司免費咖啡機,每月省四千;午餐自備便當替代商業區百元餐盒,又省兩千五。這些錢直接設定自動轉帳還債,眼不見為淨。最關鍵是切斷誘惑源:刪除所有購物APP、退出團購群組,甚至把信用卡剪剩一張冷凍在冰箱冰塊裡。
還債路上最怕「隱形漏財」。我曾經以為自己很省,直到用記帳APP追蹤三個月,才發現便利商店的小額支付每月竟累積破萬。現在改用現金分裝預算,把錢按用途放不同信封袋,碰到「娛樂袋」見底時,再想買漫畫也只得認份回家。
別羞於向親友坦承困境。當初向兄長坦白負債實情,他沒借我錢,卻每週來幫我煮三餐,省下的伙食費比借款更可貴。參加理財社群時認識的戰友互相監督,有人發現我動搖想買新手機,立刻傳來自製的「債務監獄」梗圖當頭棒喝。
還清債務那天的陽光特別透亮。站在銀行櫃台前接過清償證明,紙張輕得幾乎沒有重量。但我知道,真正卸下的是纏繞多年的枷鎖。這過程教會我的不是如何省錢,而是重新定義「自由」——當你不再被過去的消費綁架未來,每口呼吸都是甜的。
文/阿楷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