颱風季前收到管委會的安全檢查通知,突然想起十年前那個驚心動魄的颱風夜。隔壁棟三樓的陽台花盆連著水泥欄杆砸穿一樓雨棚的畫面,至今想起背脊還會發涼。當時若有人走過後果不堪設想。這幾年跟著結構技師朋友跑遍雙北老社區,才驚覺多數人根本不知道自家房子正在發出求救訊號。
建築體檢不是拿著表格打勾的儀式。上個月在蘆洲某四十年的公寓,牆面油漆光鮮亮麗,直到我蹲在樓梯間電箱旁,用指甲摳開一小片剝落的批土,鋼筋鏽蝕的褐痕像血管瘤般在混凝土裡擴散。這種致命隱患,站著巡視一百遍也發現不了。
真正要命的裂縫往往很含蓄。客廳牆角那條比髮絲還細的斜線,多數人以為是油漆龜裂。但當我拿雷射水平儀照過去,整面牆像被扭毛巾般呈現螺旋狀變形。技師朋友當場掀開踢腳板,底部鋼筋箍間距早已超過規範值兩倍有餘。這不是補土能解決的事,整棟樓的結構都在哀嚎。
陽台是頭號殺手。去年基隆某海線社區,住戶抱怨鋁窗卡住關不緊。我請工人敲開窗框邊的水泥,裡面支撐懸臂樑的鋼筋已鏽蝕到剩下筷子粗。更可怕的是雨水沿著鋼筋往室內竄,客臥衣櫃背板發霉三年找不到原因。這種毀滅性鏽蝕就像癌症轉移,等看到表面症狀往往來不及了。
別被華麗的磁磚騙了。在板橋某翻新大樓,我用硬幣敲擊浴室牆面,三塊磁磚發出空鼓聲。業主笑著說師傅偷懶沒黏好。結果刨開發現後方排水管長期滲漏,混凝土強度剩不到一半。那些從磁磚縫冒出的白色結晶物,其實是水泥被水解離的骨牌效應。
文件追蹤比你想的重要。曾碰過萬華老透天加蓋電梯,建商拿出三十年前的結構計算書。技師瞇眼指著泛黃紙張角落:「混凝土設計強度210kgf/cm²,但當年這區預拌廠實際出貨紀錄最高才180。」差這30個數字,等於整棟樓提早十年邁入危老。
專業評估不是花錢買報告。看過太多住戶捧著厚厚一疊結構鑑定書,卻沒注意技師蓋的是「尚無立即危險」而非「安全無虞」。前者代表要開始存錢做補強,後者才能安心睡覺。上次內湖某社區就是沒讀懂這六字之差,隔年地震時樑柱接頭整個爆開。
房子跟人一樣會衰老,差別在於建築物的心肌梗塞沒有胸痛前兆。那些悄悄擴張的裂縫、持續粉化的混凝土、日漸鏽蝕的鋼筋,都是它在加護病房的心電圖。定期檢查不是怕房價跌,是怕你睡到一半天花板替你送終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