午後三點半的灣仔站,閘機前翻遍整個背包的狼狽,大概只有遺失過八達通的人能懂。那張載著消費券的藍色小卡,此刻比鑽戒還珍貴。我看著身後排隊人龍投來的不耐目光,手心冒汗的瞬間才驚覺,原來現代人的安全感竟繫於一張塑膠卡片上。
當感應器發出「嘟嘟」的警示音,心臟真的會漏跳一拍。去年領取消費券時,我嫌麻煩把金額全注入常用那張成人八達通,現在想來簡直是場豪賭。前陣子茶餐廳老闆阿強才跟我訴苦,說有客人掉了卡,三天後發現被盜刷上千元買遊戲點數。電子支付的便利背後,原來藏著這麼多陷阱。
若不幸遇上這種事,千萬別學我當初在原地翻找十分鐘。當務之急是立刻打開手機,用八達通App鎖卡。記得去年有朋友以為報失要跑櫃檯,結果黃金時間被耽誤。現在連地鐵站的服務機都能辦,選「遺失八達通」後按指示操作,系統即時凍結卡片。有次凌晨兩點幫家人處理,五分鐘內就收到確認郵件,效率比想像中高得多。
接著直奔任何港鐵客務中心。帶齊身分證和報失編號,職員會用灰色小機器掃描證件。我在金鐘站辦過一次,櫃檯姐姐提醒:「消費券餘額要特別註明喎。」原來政府這筆錢和普通儲值金處理方式不同,需填寫額外聲明書。記得索取臨時收據,上面印著十四位數的參考編號,補領新卡就靠它。
還有件要緊事常被忽略:檢查自動增值設定。八達通公司陳經理跟我透露,近三成盜刷發生在連結信用卡的卡片上。趁著鎖卡空檔,立刻登入銀行App暫停服務。去年深水埗街坊王太就是沒做這步,鎖卡後仍被扣了兩筆五百元增值額,折騰三個月才追回款項。
防範永遠比補救重要。現在我的消費券專用卡貼著NFC屏蔽貼紙,淘寶二十元有找。朋友笑我神經質,直到他親眼見識地鐵站有人用讀卡機隔空偷拍乘客背包。更實際的是養成分流習慣:主力卡只存五百元以下,大額消費券另開一張卡。雖然要多帶一張卡,但想到茶餐廳阿強那句「蝕底過被搶銀包」,還是值得。
最諷刺是某次在銅鑼灣補卡,櫃檯職員拿著我的破損舊卡說:「你看晶片這裡磨損了,早該換啦。」原來八達通壽命僅三到五年,定期檢查卡片狀態也是自保之道。現在每月檢視App的消費紀錄已成習慣,那些來路不明的「拍卡」紀錄,往往就是盜刷的前兆。
當新卡「嘟」一聲通過閘機時,那種失而復得的安心感,竟比領取消費券當日更強烈。電子錢包的時代,我們終究要學會與風險共處。那張藍色小卡教會我的事,遠比它面值上的數字來得珍貴。
評論:
睇完先知原來消費券同普通儲值金處理方式唔同!上個月跌咗卡冇填聲明書,係咪追唔返政府嗰部分?
NFC屏蔽貼紙真係有用?我張卡放銀包成日要拎出嚟好麻煩
點解我鎖卡後仲收到交易通知?係咪撞邪啊
八達通公司個熱線永遠打唔通,有次焗住請半日假去櫃檯搞
其實可唔可以設定每次交易要密碼?成日驚被偷拍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