午後雷雨剛停,空氣裡飄著泥土味,我坐在書房翻著當年申請渣打Prime Rate的文件夾,紙張邊緣都磨毛了。那時為了擴張工作室咬牙貸款,銀行櫃檯冷氣颼颼的,經理公式化的解說聽得我指尖發涼。如今十年過去,倒想用血肉換來的經驗,聊聊這個看似冰冷卻能翻轉事業的「銀行最優惠利率」。
Prime Rate不是商品架上標好價的罐頭。它像流動的溪水,表面映著渣打官網公告的數字(最近停在年息5.875%),河床下卻暗藏聯準會動向、本地資金池深淺。那年我踩進溪裡才懂——所謂「最優惠」是場動態博弈。銀行捧著基準利率當起跑線,最終核貸數字得看你能把多少籌碼堆上談判桌。
渣打對待老客戶有種微妙的彈性。記得我捧著五年稅單衝進分行,專員掃過每月穩定六位數的設計案收入,忽然從抽屜抽出另一張試算表。「您若把公司薪轉戶移過來,」鉛筆尖在紙上輕敲,「我們可以讓利率從P+0.5%降到P+0.25%。」那0.25%的落差,五年省下的利息夠我買下夢寐以求的德國繪圖螢幕。
但別被「優惠」二字哄得鬆懈。三年前工作室合夥人申請時,渣打風控部門像考古學家般深挖他信用卡遲繳紀錄,即使只是過期三天繳納停車費。最終他的利率比我當年高1.5%,銀行輕飄飄補了句:「信用分數是會呼吸的活物啊。」
現在若有人問我攻略,會塞給對方三樣東西:裝滿三年公司金流與個人存摺的牛皮紙袋、顯現資產總值的基金對帳單(別遺漏外幣定存),還有最重要的——飢餓感。當我拿著星展開出的條件走進渣打,指甲掐著掌心說「若能匹配就簽約」,專員突然起身說要請示主管。五分鐘後他帶回的笑容,讓利率又下修0.1%。銀行永遠留著一勺蜜,就看你能否煮沸自己的籌碼。
最後囑咐句血淚話:別被「機動利率」四個字騙了。當年簽約時經理笑說浮動利率靈活,卻沒提聯準會連續升息時,我的月繳金額會像坐雲霄飛車衝高。現在我會揪著銀行員領帶問:「如果最糟狀況利率飆到7%,你們容許客戶轉固定利率嗎?」沉默的長度,往往比合約條款更真實。
評論:
請問如果本身有渣打房貸在還,申請Prime Rate貸款會有額外折扣嗎?還是反而會被綁更死?
文中提到拿別家銀行條件去談判,但現在聯徵次數不是有限制?跑太多家會不會弄巧成拙?
想問小企業主剛創業兩年,沒有三年稅單是不是完全沒機會談到好利率?
看到機動利率那段冒冷汗去年升息時我的月付金暴增三成,現在轉固定要罰錢,根本陷阱啊!
如果主要往來是外幣帳戶,美元定存的金額在談判時權重會比台幣高嗎?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