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夜的便利商店燈管嗡嗡作響,阿傑盯著提款機螢幕上最後一筆渣打現金預借入帳通知,指尖發涼。三張信用卡的循環利息像藤蔓纏上他的薪水,越掙扎勒得越緊。這是我兩年前親眼所見的場景,也是今天想談信用卡套現時,必須先擺上桌面的警示燈。
所謂「套現」,本質是把信用卡虛擬的信用額度,透過某些手法轉成口袋裡的真實鈔票。最直白的方式是「現金預借」,渣打卡友在ATM插卡就能操作,螢幕上會清楚標示這筆錢的「手續費+利息」計算公式。多數人只注意到當下抽成的3.5%或固定費用,卻忽略這筆錢從撥款那秒起,年利率可能飆破15%,且不享有一般消費的免息期。我曾幫阿傑試算過,借十萬台幣分12期攤還,最後竟得多付近兩萬的成本,比地下錢莊好不了多少。
另一條更隱晦的灰色路徑,是透過第三方支付或特定商家的「假消費真套現」。比方找相熟的小商家刷卡付一筆「貨款」,店家扣掉10%手續費後返還現金。這種手法風險是雙向的:商家可能被銀行查帳停權,持卡人更得面對金流異常觸發的風控系統。去年某網拍服飾店老闆就跟我吐苦水,因默許熟客套現導致渣打終止收單合約,多年累積的信用卡付款客源一夜蒸發。
真正可怕的成本藏在細節縫隙裡。當你開始動用套現資金,信用報告上的「預借現金」紀錄會像刺青般留存一年。我曾陪朋友向銀行申辦房貸時,親眼見識到徵審主管指著這條紀錄皺眉:「這代表客戶有流動性危機的歷史。」更別說循環利息的複利滾動,會讓債務雪球在不知不覺間膨脹成冰山。有位讀者私訊分享她的教訓:原本只套現五萬周轉,半年後滾到十六萬,最終是靠賣掉機車才填平窟窿。
如果你此刻正盯著信用卡額度盤算著套現,請先做三件事:把冷毛巾敷在額頭上冷靜十分鐘;打開Excel計算實際資金成本(別忘了算進手續費與複利);最後撥通銀行客服,問清楚「信用貸款」的利率與方案。多數時候你會發現,正規信貸的年利率可能不到套現成本的一半。渣打官網其實藏著好工具,輸入職業與收入就能試算個人信貸額度,這條路遠比在便利商店ATM鋌而走險來得安穩。
金融遊戲最弔詭之處在於,當你開始動用「非常手段」解決資金問題,往往正親手為下一場風暴埋引信。那些看似唾手可得的現金,本質是用未來的喘息空間換來的氧氣筒,吸得愈急,窒息得愈快。
評論:
看完背脊發涼上個月才用渣打預借了八萬付裝修尾款,現在馬上打開網銀查總利息
請問作者提到的正規信貸試算工具,在渣打官網哪個路徑找?我翻了好久沒看到
補充一點實務經驗:現在連第三方支付像街口都有綁卡儲值限制,假消費越來越難操作了
去年就是栽在套現滾債的坑裡,光手續費就繳了四萬多,真的別碰
如果臨時需要小額現金(兩萬內),作者覺得信用卡預借還是小額信貸划算?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