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禮拜經過渣打分行,那張「新資金6.88%高利定存」的海報實在太搶眼。老實說,當下心跳快了一拍,誰看到這種數字不會心動?但銀行的高息優惠啊,從來都是糖衣包裹的考題,咬下去之前得先拆開包裝紙。
我直接約了理財經理坐下來談。原來這6.88%看著誘人,卻綁著三條隱形繩索:第一,只限全新資金,你得搬別家銀行的錢過來;第二,最高利率只給首10萬台幣,超過部分立刻掉到普通定存水位;第三,得同時開立數位帳戶並設定薪轉或三個月內刷滿五筆信用卡。櫃檯那位陳經理很實在,遞計算機給我細算:「林先生,若您搬30萬新資金過來,實際平均年化利率約莫落在2.1%左右。」
真正值得琢磨的是「新資金定義」。我翻開條款小字確認:必須是從他行匯入的「台幣活期存款」,賣股票基金進來的錢不算,外幣換台幣也不算。更關鍵是優惠期僅90天,時間到立刻打回原形。經理提醒我設定到期提醒:「很多客人忘記轉出,資金就困在接近零利率的數位帳戶裡。」
操作流程倒是不複雜。我先在渣打官網填寫數位開戶申請,上傳身分證和第二證件時,系統自動提醒「健保卡需有照片」——這點很貼心,省得補件。視訊認證時行員背景是整齊的台北分行櫃檯,確認非詐騙後才安心。最意外的是「新資金」驗證環節:我從常用銀行轉入8萬元,隔天就收到渣打APP推播「符合新資金資格」,比預期寬鬆。
但陷阱藏在狂歡後。當我興沖沖想加碼存入第二筆20萬時,理專突然正色:「林先生,這筆是從您其他渣打帳戶轉來的吧?不符合新資金條件喔。」原來同銀行戶頭互轉也算舊錢。最終解決方案是先把錢匯到妻子帳戶,再從她行轉回渣打,折騰兩天才吃全額高息。
三個月高息期像場限時夢。到期前兩週APP跳出警示,我果斷把資金轉進美金優利定存。理專私下透露:「外幣定存門檻高(5千美金起跳),但利率更穩。」這倒是意外收穫——原本衝著台幣高利來,卻意外開啟外幣配置的契機。
回頭看這場高息遊戲,真正贏家是那些精算師。但若你手邊正好有他行存款,搬10萬來賺三個月加菜金還是划算的。關鍵在動作要快:這類優惠通常額滿即止,且避開月底人潮。我的教訓是:別被數字閃花眼,帶齊雙證件+他行存摺影本再出門,省得白跑兩趟。
高息定存像夏天午後的雷陣雨,來得急去得快。渣打這次撒餌確實大方,但嚐過甜頭後得清醒離場。最近把部分資金轉進階梯式定存,其餘留在活存帳戶等下一波優惠戰開打——外銀的硝煙味,往往藏在甜蜜利率的背後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