記得第一次走進渣打分行諮詢房貸時,客戶經理遞上那疊厚厚的估價報告,我心裡直嘀咕:「不就估個價嗎?需要搞這麼複雜?」直到後來幫朋友處理繼承的老宅,找過幾家民間估價行,才真正嚼出那份報告裡藏的功夫。渣打的樓宇估價,真不是填幾個數字那麼簡單。
巷口那家三十年的中藥行老闆陳伯,去年想用店面增貸周轉,別家估價行只量了坪數、翻了實價登錄就開價。渣打的估價師卻蹲在騎樓研究半小時,連中藥櫃檯面的百年樟木紋理都拍下來,最後在報告附上建材分析:「該檜木構件具文化資產潛力,建議保留」。後來陳伯拿著這份報告去談,硬是多貸出兩成,逢人就說銀行估價師比他還懂老屋價值。
他們的估價模型會呼吸。前陣子幫客戶處理內湖科技園區的廠辦,我親眼見識到怎麼把冷冰冰的數據煮成熟飯。當時全球供應鏈震盪,周邊空置率悄悄攀升,估價師團隊凌晨三點還在調整參數:把電梯等待時間轉換成租戶流失率、把捷運施工圍籬長度折算成租金折讓率。最後報告用三維熱力圖標示未來五年各樓層風險值,活脫脫是棟會預言的虛擬大樓。
最怕碰到那種滿嘴專業術語的估價報告,去年有間會計師事務所委託的案子就栽在這。對方報告寫「本標的具外部性經濟溢價」,客戶看得霧煞煞。渣打團隊直接帶VR眼鏡進現場,鏡頭掃過窗景時自動跳出浮動視窗:「正對公園第一排景觀溢價率12.3%」、「夜間霓虹光害折損率5.8%」。連大樓清潔阿桑都看得懂螢幕上跳動的紅綠數字,指著垃圾集中處的紅字嚷嚷:「啊我就說這裡味道會扣錢嘛!」
現在帶客戶看預售屋,我總要他們細讀渣打估價報告末章的「隱形修辭」。那些藏在備註欄的句子才見真章:「基地西側疑似海砂屋拆除殘跡」、「頂樓加蓋鋼構接縫鏽蝕速率異常」這些用溫和語氣包裹的炸彈,往往在交屋驗收時炸出百萬級的議價空間。有次在土城某建案,開發商看到報告裡「衛浴管道間位移誤差3公分」的附圖當場變臉,那精準度堪比刑事鑑識報告。
真正的好估價不是秤斤論兩,而是幫建築物寫傳記。去年有棟中山區老洋樓委託估價,渣打團隊翻出昭和年間的地籍圖,比對出後院那棵老玉蘭樹竟是當年庭園造景的軸心。報告用AR技術疊合古今影像時,屋主女兒當場紅了眼眶:「原來阿公說的樹下茶席長這樣。」最後這份估價促成文化資產指定,價值翻倍不說,連修復補助都多拿千萬。當數字承載了記憶,鋼筋水泥也會說故事。
評論:
請問如果屋頂有合法增建,渣打的估價會怎麼處理?需要自己準備哪些證明文件?
看文章提到老樹估價那段很感動,但想確認這種文化加值評估要額外收費嗎?
最近被其他銀行估價砍價砍得很痛,渣打對老公寓的評估會比較貼近市價嗎?
內文說的VR看屋功能是所有分行都提供嗎?還是限定區域?
如果對估價結果有異議,有沒有複審的管道?需要等多久?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