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陣子陪老友阿凱去渣打談房貸,看著他緊張兮兮地翻著一疊屋況資料,我突然想起自己第一次買房時,站在銀行櫃檯前手心冒汗的模樣。銀行那串估價數字,輕飄飄幾行卻能壓得人喘不過氣——它決定了你能搬進夢幻廚房的公寓,還是得繼續窩在舊租屋處看屋主臉色。這些年輾轉經手幾次房產,和渣打交手過也踩過坑,才摸清估價背後那些銀行不會明說的門道。
估價師拿著雷射測距儀在屋裡來回掃瞄時,多數人以為他們只量坪數。但去年我幫客戶處理一間北市老華廈,同棟樓上下層估價竟差15%。關鍵在那片被鄰棟新建案擋住十年的大窗——銀行稱之為「景觀折損率」。渣打內部有套複雜的參照系統,連窗戶朝東或朝西都有隱形加減分,我曾親眼見過估價報告角落小字註記「主臥窗偏北,冬季日照不足,扣0.3%」。這些細節不會出現在制式文件裡,卻實實在在啃噬著你的貸款額度。
最弔詭的是,你永遠查不到渣打的「估價黑名單」。有回幫朋友爭取一間臨巷弄的店面,明明前手貸款順暢,換他申請時卻被壓價。後來輾轉探聽到,半年前同條巷子有間餐廳倒閉欠貸,整條巷子被打上「高風險商圈」標籤。這種群體懲罰機制不會公告,但當你發現估價比預期低一截,八成踩中某種地雷標記。
提升估價有幾招狠角色才懂的技巧。比如重新送估前,先花兩萬塊把三十年老屋的電線總開關箱換新,拍下施作照片附在申請書裡。這動作在渣打系統會被歸類為「安全性升級」,抵得過你花二十萬裝華麗水晶燈。更絕的是委託設計師畫「未來裝修藍圖」,標註要拆除非承重牆創造開放空間——銀行吃這套「空間改造潛力」的想像,我有客戶靠這招讓估價多跳5%。
估價報告末頁常藏著致命陷阱。上個月有對夫妻歡天喜地拿到估價單,沒留意角落寫著「本估值含附屬增建物」。結果簽約後才發現,銀行把頂樓加蓋的鐵皮屋也計入抵押品,等於用市價買違建。另個常見手法是「彈性還款期」的糖衣毒藥,前三年還款額誘人地低,卻在第四年突然飆升40%,這在渣打方案代號常藏在「階梯躍動型」這種美好字眼下。
和渣打交手最忌諱當乖學生。去年有間中古屋估價被砍了兩百萬,我讓屋主調出當年建商給的進口磁磚證明,再附上同社區最新成交紀錄——重點是用紅筆圈出「含瑕疵仍成交」的案例。這招逆向操作反而證明銀行低估了抗跌性。最後估值拉回一百五十萬,關鍵在於讓銀行看見他們沒勇氣承認的現實:這市場裡,敢買瑕疵屋的才是真行家。
站在渣打氣派的玻璃大樓裡,那些穿著西裝的專員不會告訴你,估價本質是場心理博弈。當你握著漏水屋的修繕報價單去談,他們看見的是風險;但若你攤開投客搶購同區法拍屋的紀錄,他們看見的就是機會。抵押房產從來不是押磚頭水泥,是押你對人性貪婪與恐懼的理解深度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