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在咖啡店碰到老友阿明,他正煩惱著銀行戶口裡的港元活期存款利率低得可憐,連通膨都追不上,錢越存越縮水。這種情況在香港太常見了,很多人以為活期存款就是圖個方便,根本沒想過還有高息選項。其實,港元活期利率這幾年變化不小,有些銀行偷偷推出誘人優惠,年息能衝到3%以上,但得懂得挑。
香港的銀行體系競爭激烈,高息活期賬戶不是什麼新鮮事,只是很多人沒留意細節。像我去年試過渣打銀行的「高流動性儲蓄計劃」,利率一度飆到3.8%,但只限新資金,還得綁定每月轉賬。結果呢?我存了五十萬港元進去,頭三個月利息多賺了快五千塊,比一般0.5%的活期強太多。不過別急著衝,市場上類似產品不少,匯豐、中銀這些大行都有類似方案,利率浮動大,現在平均落在2%到4%之間,要看經濟風向。
選高息賬戶不能光看數字,得挖深點。首先,銀行信譽是關鍵,小銀行可能給更高息,但風險也大,萬一倒閉就慘了。我建議優先考慮有存款保障計劃的機構,上限五十萬港元,起碼保個底。再來是條款陷阱,有些賬戶標榜高息,卻要求最低存款額,比如十萬港元起跳,或少用轉賬功能就扣息。我遇過一次,忘了設定自動入賬,利率直接砍半,白白損失利息。另外,費用也得盯緊,跨行提款或管理費加起來,可能吃掉收益。
實際操作上,我會教朋友先比較利率走勢。香港金管局數據顯示,活期利率跟聯儲局動向掛鉤,2023年後半年升息潮帶動一波高息賬戶,但今年可能回軟。最好定期上銀行網站查,或用比較工具如MoneyHero,輸入存款額就能模擬收益。舉個例,假設存二十萬港元,選中銀的「靈活增值賬戶」,年息3.2%,一年下來多拿六千四利息,比放著不動強。但記得,流動性別犧牲,活期就是圖隨時能用錢,別鎖死在定期裡。
當然,高息不是萬靈丹,得看個人財務狀況。年輕人現金流緊,可能更適合低門檻賬戶;退休族追求穩定,就避開波動大的選項。我自己學到教訓,分散存放是王道,別把所有蛋放一個籃子。通膨這頭怪獸永遠在,港元活期利率再高也難完全抵銷,但至少選對賬戶能減緩貶值速度。動手前,多問銀行經理細節,他們常藏著優惠沒說。
總之,別再讓活期存款睡大覺了,花點時間研究,高息機會就在身邊。從今天起,檢視自己的銀行賬戶,說不定能挖到寶藏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