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和幾個老友在銅鑼灣飲茶,聊起港股估值跌到十年低點,有人半開玩笑說該進場撿便宜了。桌上五個人竟有三個突然掏出手機展示持股APP,我才驚覺原來這麼多人早開通了港股帳戶。想起去年幫台北的表弟遠程指導開戶時,他反覆問「會不會很麻煩」「要不要飛香港」,其實現在全程線上就能搞定,連印章都不用刻。
香港證監會早在2020年就放寬了非面對面開戶限制,但很多人還卡在舊觀念。上個月幫同事處理開戶,從申請到收到審核通過郵件只花了48小時。關鍵在於避開三個地雷:地址證明日期超過三個月、銀行流水缺英文姓名、證件照片反光。有次我幫人補件,光重拍身份證就來回三次,櫃員機燈箱打光才過關。
選券商比想像中複雜。中資券商APP操作順手但國際商品少,匯豐港股佣金千二卻能買英美股,本地券商耀才支援台幣入金但介面老舊。我的瑞士戶口去年買小米收我300港幣手續費,後來用富途同筆交易只收18塊,差額夠吃兩碗九記牛腩。別被「國際級」名頭唬住,小散戶先盯緊佣金和系統費。
最常被卡住的是地址證明這關。香港金管局規定必須是三個月內的水電單或銀行結單,但台灣的戶政事務所證明不被認可。變通方案是讓券商發實體信函到台灣住址,收到後自己掃描上傳。去年幫高雄的張醫師操作,他用台新銀行月結單加註英文地址,配上護照掃描件居然過了,連DHL快遞費都省下。
資金通道決定交易成本。台灣人常用雙重匯款:台幣換美金匯到美國子帳戶,再轉港元進香港。有次我算過,經過兩次換匯手續費吃掉1.8%。現在聰明人用第三方支付,像虎証支援台幣直充,匯損壓到0.3%以下。不過要留意每年結匯額度,曾有大戶被國稅局追查五百萬資金來源,解釋半天才過關。
開通那刻別急著下單。先到模擬倉練手,港股的T+2交收、碎股交易規則和台股差異大。有朋友首日掛騰訊限價單,忘了港股報價包含毫子(小數點後兩位),單子整天沒成交。更別提除淨日買進反虧錢的教訓,這些坑我都親身摔過。
最近中環的券商經理跟我透露,台灣客戶最愛買港股REITs,領航房地產基金今年派息率還有6.2%。不過他提醒帳戶休眠超過兩年會被凍結,解凍要重交稅務證明。我的對策是每季買手港交所當門票,順便押注中概股回流趨勢,這比純粹開戶擺著聰明多了。
評論:
用台灣護照開戶需要另外申請英文姓名證明嗎?我護照上本來就有羅馬拼音
文內提到的第三方支付具體推薦哪家?最近台幣換港幣匯率好差
地址證明用信用卡帳單可以嗎?上面有中英文地址但沒寫發信日期
想買港股ETF但聽說股息稅要扣30%,真的比直接買美股ETF划算嗎?
請問開戶時要填的W-8BEN稅表,如果之後移民加拿大需要重填嗎?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