記得十年前第一次動念開港股戶頭,純粹是被香港同事那句「買匯豐收息好過存銀行」撩到心癢。那時我連「藍籌股」是什麼都搞不清,拿著旅遊簽證就傻呼呼衝進中環某外資銀行分行,結果櫃檯小姐用溫柔嗓音給了我當頭棒喝:「先生,我們最低開戶存款要求是100萬港紙喔。」當下捏著錢包裡那八萬港幣,簡直想鑽進大理石地磚縫裡。
後來才懂,銀行門檻向來高不可攀,真正的小散戶想進場,獨立券商才是出路。這些年陸續用過四五家券商戶頭,從老牌港資到新興網路券商都試過水溫,發現挑券商不能只看廣告宣傳的「免佣」噱頭。去年幫親戚開戶時,某平台號稱港股交易零佣金,結果細看條款差點吐血——每筆交易要收15港幣平台費,買騰訊這種千元股還算划算,但當你想買幾手港交所的便宜細價股,手續費吃掉本金3%都不止。
開戶流程這些年倒是越來越簡化。多數券商都能線上完成,但有三個坎得親力親為:首先是地址證明,我試過用台灣水電帳單被退件,最後跑郵局申請英文版戶籍謄本才過關;再來是見證簽名,早年得飛香港面簽,現在台北金華街上有幾家香港券商駐點辦公室能辦;最麻煩是入金,電匯手續費動輒七八百台幣,後來發現部分券商支援台灣銀行港幣帳戶FPS轉帳,半小時到帳又省錢。
真正用血淚換來的教訓是「帳戶類型」選擇。多數人只開現金帳戶覺得夠用,但當你看準時機想融資加碼,或是打算抽熱門新股,就會發現現金戶根本動彈不得。我的做法是開戶時直接勾選「保證金融資帳戶」,備而不用總比臨時乾瞪眼強。不過要留意,有些券商會要求現金帳戶維持50萬港幣以上才能升級,與其後續補資料,不如開戶時咬咬牙多填幾張表。
最近幫大學生姪子開戶時發現新趨勢。年輕人根本不在乎老牌券商的光環,反而計較「碎股交易」和「美股免佣」。像用富途牛牛能買到0.1股騰訊,用微牛連美股期權手續費都省了。不過我還是堅持幫他加開耀才的戶頭,理由很現實——當網路券商系統當機時(2020年3月港股暴跌那天我親身經歷過),至少還能打電話去香港營業廳吼兩句:「阿姐!幫我掛個市價單啊!」
說到底,選券商就像挑皮鞋。有人要光鮮亮麗的國際大牌(匯豐/花旗),有人講究實惠耐穿(耀才/輝立),還有人追求智能氣墊鞋(富途/老虎)。我的抽屜裡永遠放著兩本不同券商的提款密碼器,不是錢多燒的,而是經歷過2015年港股通額度用盡那天,全香港券商系統癱瘓的教訓——雞蛋,真的不能放在同個籃子裡。
評論:
看完背脊發涼上個月才在號稱零佣金的券商買了十手毛記葵涌,每手200港幣但被收15元平台費,等於每筆交易成本7.5%!早看到這篇就好了
想請教作者提到的FPS轉帳具體怎麼操作?台灣哪幾家銀行港幣帳戶可以直連香港券商?手續費真的比電匯便宜嗎?
文中說開融資戶要慎選券商,能不能多分享哪些券商對融資利率比較友善?我查到中銀國際要年息6.8%但耀才只要3.8%,差快一倍正常嗎?
地址證明用信用卡帳單行不行?上週我把國泰世華的英文帳單地址欄自己手寫補上英文,券商到現在還沒回覆核准
完全說中我們小資族的痛點!去年抽諾輝健康新股,因為現金戶沒融資功能,眼睜睜看它上市首日暴漲215%,腸子都悔青了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