午後中環的茶餐廳,空氣裡瀰漫著奶茶香和股市術語。鄰桌兩位穿著筆挺西裝的經紀,正低聲爭論著滙豐(00005.HK)的股價。一隻跨越三大洲、經歷過無數風浪的金融巨輪,它的估值從來不只是冰冷的數字,更像是解讀全球經濟體溫的密碼。最近市場對它的看法,分歧得有點意思。
坦白說,滙豐近年的股價走勢,像極了維港的天氣,時晴時雨。經歷了地緣政治緊張、監管壓力、還有那場幾乎動搖根基的疫情衝擊,這家老牌銀行彷彿剛從一場深度調整中甦醒。現在市場給它的估值,說實話,相較於它輝煌時期的高點,還是打了折扣的。但關鍵在於,這個折扣打得合不合理?未來還有沒有「估值修復」的空間?這才是真正牽動投資者神經的地方。
拆解滙豐的估值,核心繞不開「淨息差」(NIM)這三個字。過去一年多,全球央行聯手升息,對銀行業本是天大的利好,理論上存貸利差能賺飽。滙豐確實在這一波吃到了甜頭,業績報告裡亮眼的淨利息收入就是證明。但弔詭的是,市場似乎沒完全買賬。為什麼?大家心裡都在嘀咕:這高息環境能撐多久?
現在華爾街和倫敦金融城的分析師們,幾乎每天都在更新對聯準會、英倫銀行何時降息、降多少次的預測。降息預期像一片烏雲,籠罩在銀行股的估值上空。滙豐的股價,某種程度上成了押注利率走向的籌碼。投資者現在付的價格,其實已經偷偷扣除了未來可能收窄的息差預期。這是一種微妙的平衡,一邊享受當下的高息紅利,一邊提防著未來的收縮。
除了利率,亞洲——特別是香港和中國內地——這塊滙豐的「龍興之地」與利潤引擎,復甦的腳步快慢,直接牽動著估值的神經。記得前兩年,香港市場受多重因素影響,IPO冷清、財富管理業務也縮水,連帶拖累了紮根本地的滙豐。但最近幾個月,氣氛有點不一樣了。港股通擴容、中國政策暖風頻吹(像是新「國九條」),讓人嗅到一絲市場回暖的氣息。
我認識一位專做亞太區資產配置的老手,他說他最近重新檢視滙豐倉位時,特別看重它在香港財富管理和跨境業務的恢復彈性。如果香港市場的活力真能回來,滙豐無疑是最大受益者之一。這部分的潛在增長,市場目前定價夠不夠充分?這是個值得玩味的問題。
滙豐管理層這幾年沒閒著,喊出「Pivot to Asia」(轉向亞洲)的口號不是白喊的。動作很清晰:持續精簡歐美那些不賺錢或麻煩多的業務(想想出售加拿大業務、退出法國零售銀行市場),把資源和火力集中在亞洲,尤其是財富管理和商業銀行這類高增長、高回報的領域。同時,嚴控成本,提升效率。
這種戰略聚焦,長遠看絕對是對的。但轉型需要時間,過程中也難免有陣痛和不確定性。市場在估值時,對這種戰略轉型的成功機率和執行力,會打多少分?這分數直接體現在股價的溢價或折讓上。我感覺,部分謹慎的投資者還在觀望,等更明確的轉型成效出來才願意加碼。
當然,風險點也不能視而不見。全球經濟放緩的陰影還在,特別是歐美,商業地產市場的壓力讓人憂心。滙豐在這方面的風險敞口有多大?管理層如何應對潛在的資產質量惡化?還有,地緣政治的波瀾,永遠是跨國銀行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。這些不確定性,都是壓在估值上的石頭。
另外,別忘了滙豐那豐厚的股息。對很多穩健型投資者,尤其是香港的「師奶股神」們來說,穩定的高息回報是持有滙豐的重要理由。管理層維持甚至提升派息的承諾和能力,是支撐股價的重要基石。這塊基石穩不穩,直接影響一批「收息一族」的買賣決定。
所以,回到最初的問題:滙豐現在便宜嗎?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。看靜態數據,它的市盈率(P/E)、市賬率(P/B)比起一些同業,特別是歐美同儕,確實不算貴,甚至有點「估值窪地」的味道。但這「便宜」背後,包含了對未來息差收窄的擔憂、對亞洲復甦力度的觀望、以及對轉型成效的等待。
在我看來,投資滙豐,與其說是賭它短期爆發,不如說是押注一場「溫和的估值修復」和「穩健的股息回報」。它需要幾個關鍵條件配合:全球利率環境不要「硬著陸」、亞洲市場(尤其大中華區)能持續溫和復甦、管理層的戰略轉型能交出更亮眼的成績單、同時有效管控好各類風險。當這些拼圖一塊塊拼上,市場信心逐漸回籠,那股價的彈性才能真正顯現。它像一間老字號的茶餐廳,需要耐心等待那鍋老火湯慢慢熬出味道。
評論:
分析得很透徹!特別認同亞洲業務復甦對滙豐估值的關鍵性。想問問,您覺得香港財富管理業務恢復到疫情前水平大概還需要多久?
股息部分講到心坎裡。現在定存利息好像也快見頂了,如果滙豐能維持穩定高息,確實有吸引力。但管理層說過可能回購股份,這會不會影響派息?
關於商業地產風險,最近歐美銀行財報都提了撥備,滙豐這塊的曝險程度有具體數據嗎?管理層好像沒特別強調,是有信心還是不想多談?
「溫和估值修復」這個說法很中肯。感覺現在股價就在一個區間震盪,缺乏催化劑。您認為短期內最大的催化劑可能是什麼?是超預期的業績還是政策利好?
文章提到轉向亞洲的策略,但最近好像又有傳聞滙豐可能收購一些歐美資產?這和它的戰略聚焦會不會矛盾?還是說它只是在優化資產組合?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