午後雷雨剛停,空氣裡還飄著水泥地的濕氣,我盯著螢幕上滙豐銀行的估價頁面,指尖在鍵盤上懸了半天。三年前幫朋友處理一間台北老公寓貸款時,銀行估價硬是比成交價砍了兩成,差點讓交易告吹。如今自己換屋,才真正體會到那一串數字的重量——它不只關係能貸多少,更牽動著百萬現金的流動。
滙豐的線上估價系統其實藏著玄機。表面上輸入地址、坪數、屋齡就跳出數字,但去年我委託鑑價的大安區案子,線上估值比實際鑑價報告少了15%。銀行朋友點醒我:「系統只抓地政事務所『登記用途』,你那間前身是登記工作室的住辦混合宅,得手動補附水電單證明自住。」果然重新送件後,估值立刻貼近市場。現在我養成習慣:線上查完先截圖,再對照實價登錄同社區最近三筆成交紀錄,最後加註屋況細節,例如「頂樓加蓋已報備」或「鄰捷運出口90米」,這些細節都會讓後續正式估價更精準。
真正需要面對面過招的,是收到那份蓋著銀行章節的正式估價報告。有次幫客戶爭取士林區的老透天,估價師堅持用「區域均價」計算,但忽略該巷弄去年有建商高價收購整合。我當場攤開地籍圖,用紅筆圈出方圓三百公尺內的四塊重建案:「這條死巷未來是都更熱區,現在每坪估值還比巷口的電梯宅低合理嗎?」兩天後,估值上修了8%。關鍵在於要讀懂報告裡的「比較標的」——如果銀行選的參考物件是五年屋齡的電梯大樓,而你的是三十年公寓,就得準備近期同類型物件的成交紀錄反駁。
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中山區那間頂樓戶。線上估價顯示每坪68萬,正式報告卻掉到62萬。追問才知道估價師雨天勘驗時,發現陽台有壁癌痕跡。我立刻請屋主找結構技師開立「無安全疑慮證明」,再附上頂樓防水工程保固書,最後帶著滙豐分行經理現場看修補處:「這瑕疵修復成本不到十萬,但估值差了三百万,您覺得合理?」當場重啟估價程序。後來才知銀行估價有「瑕疵扣減率」的潛規則,輕微修繕通常會被放大計算。
現在陪客戶走估價流程,我總多帶兩份文件:一份是設計師畫的裝修效益圖,標明翻新後能創造的租金增幅;另一份是周邊重大建設期程表,像信義線東延段這種工期確定的捷運,往往能讓銀行接受「未來增值預期」。上個月在內湖科學園區旁的成功案例,就是用自製的「科技公司擴廠人口流入預測」,說服估價師採認三年後的房價漲幅。畢竟銀行怕風險,而我們要做的,是把「未來價值」變成看得見的數字。
走出滙豐分行時常想,估價單上那些跳動的數字,終究是人寫出來的。系統再智能也算不到牆角那株三十年老榕帶來的蔭涼,更量不出窗框斜角框住觀音山暮色的價值。但當我們學會在冷冰冰的參數裡,塞進關於「家」的證據,那些附著在磚瓦上的生活溫度,終究會在某個審核會議上,悄悄融穿某位貸款審查官心裡的尺。
評論:
看完背脊發涼上個月買中和公寓就是被滙豐估低15%,早看到這篇就好了,想問如果已經簽約但鑑價不足該怎麼補救?
專業到可怕!請問作者提到的「瑕疵扣減率」有公開計算標準嗎?我家浴室壁癌修好了但銀行堅持要扣減
原來線上估價要手動補備註!剛實測在備註欄加註「步行六分鐘到捷運」真的比昨天試估多23萬
想請教工業宅的估價眉角,我新莊的案子登記工廠但實際住十年,滙豐線上估直接顯示不支援
文末那段看得很感慨,當初銀行估價師來我家,摸著我阿公修的檜木窗框說「這現在很少見了」,最後報告真的沒砍老屋折舊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