客廳的舊藤椅發出熟悉的吱呀聲,母親戴著老花眼鏡,指尖滑過藥袋上的小字。我遞上溫水,瞥見桌角那疊藍色稅單,突然想起會計師上週的叮嚀:「林小姐,妳母親的免稅額再不用,就像把鈔票丟進淡水河了。」心頭一緊。原來這些年忙著在數字裡打滾,竟漏了身邊最該守護的實惠。
扶養父母抵稅這條路,走起來像剝洋蔥。表面看是冷冰冰的法條,剝開才發現層層都是人情世故。國稅局那關「同居共財」的定義,不是戶籍謄本擺著就能過關。去年巷口陳太太被剔除資格,就因兒子匯生活費的帳戶名寫錯一個字。真正要緊的,是銀行流水裡每月定時出現的「奉養金」,藥房刷卡的紀錄存根,甚至里長開的照護證明。這些紙片拼起來的,才是稅官眼裡「真實扶養」的樣貌。
老人家總有執念。父親堅持要自己繳國民年金,說領政府補助「沒面子」。殊不知他那筆三千多塊的繳費單,正是壓垮免稅資格的稻草——所得超過免稅門檻了。後來哄著他把帳戶轉到我名下代扣,老人家彆扭三天才釋懷。更別提那些藏在抽屜深處的股利通知書,某年繼承的半塊農地租金,樁樁件件都可能讓省稅美夢泡湯。翻箱倒櫃找出所有收入憑證那晚,感覺自己像偵探。
最磨人的是證明「無謀生能力」。帶八十歲母親去診所開巴氏量表,醫師皺眉:「能走路吃飯就不算失能啊。」轉身從公事包抽出稅務解釋函令,指著「因身心失能致不能工作」那行小字。醫師愣住,筆尖在病歷上懸了十秒,終於寫下「關節退化需人照料」八個關鍵字。走出診間那刻,陽光曬在診斷書上,墨跡未乾的字像鍍了金。
省稅的刀鋒藏在細節裡。表姊去年把父親的郵局存款轉成六年期儲蓄險,利息從27萬壓到免稅額內;樓上張醫師更絕,直接成立家庭信託,父母醫療費從專戶支出,帳目乾淨如手術刀。我的會計師則盯著我笑:「林小姐,妳每月給兩萬現金,不如改繳母親的長照險保單。」那笑容我懂,現金流向難追蹤,但保費單據永遠是最忠實的證人。
五月報稅季的深夜,螢幕跳出試算結果。扶養雙親的免稅額加上長照扣除額,竟省下夠帶他們去九州泡三趟溫泉的數字。母親湊近看螢幕,突然拍拍我手背:「這些錢,夠給妳爸換張電動按摩椅了。」窗外的城市燈火映在她眼裡,碎成一片暖金色的光。原來省稅最甜的滋味,不在金額多寡,是終於能理直氣壯對他們說:「這次換我養你們。」
評論:
看完背脊發涼!我連續三年沒通過審核,原來是匯款備註寫「孝親費」太籠統,明天立刻改成「母親醫療伙食費」
想請教作者:婆婆去年剛領老人年金,但全年才領六萬多,這樣會影響我們報扶養嗎?在猶豫要不要停掉
文裡提到長照險抵稅真是救命稻草!不過我公公抗拒看醫生,巴氏量表根本拿不到,還有其他解方嗎?
真實到想哭上個月國稅局要我補證明,我翻出媽媽五年的洗腎收據,整整兩公斤重,承辦員數到手指發抖
想知道家庭信託具體怎麼操作?父親有塊小土地在收租,又怕轉移會觸贈與稅,跪求細節分享!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