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夜滑手機看到白表申請公告時,我正癱在沙發上啃洋芋片。螢幕光映在臉上,心裡咯噔一下——這次不能再錯過了。去年就因為手忙腳亂漏了份薪轉證明,眼睜睜看機會溜走。這次,我像準備聯考般嚴陣以待,筆記本攤開,咖啡泡好,電腦插上備用電源,連手機都關了靜音。這不是填表,是打仗。
第一步不是衝進網站,是翻箱倒櫃。身分證、印章、戶口名簿這些是基本款,真正磨人的是「財力證明」。我拉開抽屜,散亂的薪資單像落葉,去年和今年的混在一起。最後乾脆把整疊搬去便利超商,影印機吐出的熱騰騰紙張帶著油墨味,店員看我眼神像看逃犯。切記:新舊年度分開放,每張角落用鉛筆小小註明「111年1月」、「112年3月」,這招後來救了我。
登入系統那刻才是戰場。政府網站總有種魔力——白天順得像德芙巧克力,晚上卡成隔夜麻糬。我選了清晨五點爬起來操作,螢幕藍光在黑暗裡幽幽亮著。填到「同住成員」欄位時,差點把已遷戶籍的弟弟寫進去,滑鼠懸在確認鍵上三秒才驚醒。關鍵心法:戶籍謄本攤在左手邊,右手填資料,一個字一個字對,像在拆炸彈剪電線。
上傳檔案最考驗人性。用手機拍存摺封面,陰影總遮住關鍵數字。最後搬出檯燈斜打45度,存摺下墊白A4紙當反光板,活像拍商品照。掃描戶籍謄本時更崩潰,PDF檔死活傳不上,跳出「檔案格式錯誤」紅字那刻,我聽見理智線斷裂的聲音。後來發現訣竅:掃描機設定調成「文件」而非「照片」,解析度降到150dpi,檔案瞬間瘦身成功。
確認送出前,我做了件瘋狂事:把每頁截圖列印出來,紅筆圈出必填欄位,掛滿整面牆。退後三步瞇眼檢視,像偵探看線索牆。果然發現地址欄少寫了「之幾號」,職業類別勾到隔壁格。這些螞蟻大的失誤,在承辦員眼裡就是隕石坑。
收到確認信那晚沒睡好,夢見申請表在數據海裡沉浮。直到三週後掛號信躺進信箱,牛皮紙袋摸起來有厚度,才敢喘氣。後來和里長伯喝茶才知道,有人栽在「印章蓋太淡」這種荒謬細節上。原來成敗從來不在大江大海,而在鞋裡那粒小砂。
現在經過區公所,看人抓著一疊表格排隊,總有種劫後餘生的恍惚。數位時代的便利像層糖衣,底下裹著更精密的殘酷。當指尖輕點就能完成人生大事,犯錯的門檻也薄如蟬翼。那些深夜里與掃描機搏鬥、與下拉選單對峙的時刻,終究會凝成某種生存技能——在鋼索上行走的人,學會了用腳尖讀風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