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最近好多朋友問起美國10年期公債收益率嘅走勢,呢個指標真係投資市場嘅風向球,影響全球資產價格同埋經濟走向。我記得自己喺2008年金融海嘯嗰陣,親眼睇住債息暴跌,之後經歷過疫情期間嘅波動,到而家通脹高企,債息又飆升,每一次變化都牽動住我嘅投資組合。唔係嚇你,如果冇深入理解背後嘅邏輯,好容易喺市場入面蝕到喊。所以今日,我想同大家分享一下我嘅觀察同埋實戰經驗,幫你哋睇清局勢,制定穩陣嘅策略。
講到歷史走勢,美國10年期債息過去廿年經歷咗大起大落。2000年代初,債息仲企喺5%以上,反映當時經濟強勁;但係2008年危機爆發,聯儲局狂放水救市,債息直插落2%以下,呢個低潮持續到2010年代中。記得2016年特朗普上台,市場預期通脹升溫,債息一度彈返上3%,但係之後又因為貿易戰同疫情,喺2020年跌穿1%。到咗而家,2023年通脹爆煲,聯儲局猛加息,債息衝上4%以上,創十幾年新高。呢啲波動唔係偶然,背後係經濟週期、政策轉向同埋全球事件嘅交織。例如,通脹數據一出爐,債息就即時反應,好似今年初CPI超預期,債息一日內跳升0.5%,搞到股市大震盪。作為投資者,要識得睇呢啲訊號,唔好淨係跟風。
影響債息嘅因素好多元,但核心離唔開通脹預期、聯儲局政策同埋宏觀經濟數據。通脹係最大推手,如果CPI持續高過2%目標,債息自然向上爬,因為投資者要求更高回報嚟補償購買力損失。聯儲局嘅加息或減息決定,直接牽動短期利率,進而影響長債收益率;好似今年聯儲放鷹派言論,暗示繼續加息,債息就硬撐喺高位。另外,經濟增長數據如GDP同失業率,都會左右市場情緒——增長強勁時,債息升;衰退風險高時,債息跌。仲有全球因素,例如俄烏戰爭推高能源價,或者中國經濟放緩減低需求,都會波及美債市場。我自己習慣每日追蹤呢啲指標,用簡單工具如TradingView圖表做分析,唔使複雜模型,就估到七成走勢。
展望未來,我估債息短期內仲會高位震盪,可能喺3.5%到4.5%之間徘徊。點解?因為通脹雖然降溫,但核心CPI仲係硬頸,聯儲局話明唔會咁快減息;加上美國就業市場依然火熱,工資增長撐住物價。不過,長遠嚟講,如果經濟真係步入衰退(而家已有訊號如製造業PMI下滑),債息好可能回落。記住,歷史話俾我哋知,債息週期平均每5-7年轉一次,而家高位唔會永遠持續。作為老手,我建議唔好賭單邊,反而要準備彈性策略,適應唔同情境。
講到投資策略,關鍵係分散風險同埋把握時機。如果你係保守型,可以趁債息高位時買入長債ETF如TLT,鎖定高收益率;等債息回落時,價格上升仲有資本增值空間。我自己就喺債息過4%時加倉,當係避險資產。進取啲嘅,可以搭配短債或浮動利率債券,對沖利率風險。另外,唔好忽略股債平衡——當債息升,股市通常跌,所以組合入面放啲高息股或REITs,可以緩衝波動。實戰上,我成日設定止損點,例如債息升穿4.2%就減持,避免大虧。仲有,定期檢討經濟數據,調整倉位;記住,投資唔係賭博,要基於事實同經驗。
當然,風險唔少得。利率風險最大——如果聯儲局加息超預期,債息再飆,你手上嘅債券價格可能插水。市場波動性亦高,尤其地緣政治突發事件,好似中東衝突,會令債息急變。我試過喺2022年冇做對沖,蝕咗一成幾,學到教訓一定要分散。仲有流動性風險,經濟差時賣債可能難搵買家。總之,保持現金儲備,唔好All-in,先係長勝之道。投資路上,我哋要謙卑學習,先至唔會被市場吞噬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