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在咖啡廳遇到一位老朋友,他邊攪拌著拿鐵邊嘆氣,說去年領的股息被課了重稅,整個投資報酬率大打折扣。我笑了笑,想起自己剛開始投資時也吃過同樣的虧——那時以為股息是額外收入,沒想到稅務細節一疏忽,錢包就縮水。台灣的股息稅制其實不複雜,但很多人沒搞懂關鍵,白白損失節稅機會。
股息稅怎麼算?說穿了,就是股利收入併入年度綜所稅申報。台灣的股利分兩種:現金股利和股票股利。現金股利直接計入所得,股票股利則按面額計算(通常是每股10元)。舉個例子,如果你領了10萬元現金股利,加上5張股票股利(每張1,000股,面額共5萬元),總股利所得就是15萬元。這筆錢會加進你的全年所得,再依累進稅率課稅。稅率分五級,從5%到40%不等,要看你的總收入落在哪個區間。不過,政府給個小福利:股利所得可以抵減8.5%的稅額,上限8萬元。意思是,假如你股利所得20萬元,能抵減1.7萬元稅款(20萬×8.5%),直接從應繳稅額中扣除。
除了合併計稅,還有另一招叫分離課稅。這是2018年後的新制,你可以選擇把股利單獨拿出來,用28%的固定稅率計算。聽起來稅率很高?不見得。如果你的綜所稅率超過30%,選分離課稅反而省錢。比方說,年收入500萬的人,邊際稅率40%,股利若合併計稅可能被課到頂,但分離課稅只繳28%,差額就夠吃好幾頓大餐。關鍵在於比較:每年報稅前,先試算兩種方式的稅額,哪個低就選哪個。
懂得計算後,節稅才是重頭戲。第一個技巧是善用分離課稅時機。別以為高所得者才適用,中產階級也能撈好處。假設你年收入剛好卡在20%稅率級距,股利收入不高時,合併計稅加上抵減額可能更划算;但若股利突然暴增(比如公司配發特別股利),立刻切換分離課稅,避免被拉高稅率。我常建議朋友,每年四月前檢視持股,預測股利金額,用國稅局的試算軟體跑一遍,就能抓到甜蜜點。
第二個技巧聚焦長期投資策略。台灣稅制對持股時間長的股民有隱形優惠,像是參與除權息前後股價波動,如果你持有超過一年,賣出時的資本利得稅較低(目前停徵),但領股息當下的稅負卻能透過時間攤平。具體操作是:挑選穩定配息的優質股,例如電信或金融類股,長期抱住不隨便賣。這樣一來,股息收入逐年累積,抵減額的效益放大,還能避開短線交易的高稅率風險。我自己靠這招,過去五年省下的稅金夠付孩子學費。
第三個技巧是分散投資到低稅標的。別把雞蛋放同個籃子裡,尤其稅務上。台灣有些工具天生節稅,像是投資海外ETF或債券,所得屬海外收入,基本免稅額有670萬元;或者買進高股息ETF,這類基金本身結構能優化稅負,管理費低又省心。更進階的話,搭配儲蓄險或退休帳戶,把部分資金轉進去,股息變保險給付或退休金,稅率直接降到零。重點在平衡配置,我見過有人把三成資金放這類標的,整體稅負壓到10%以下。
投資路上,稅務就像隱形絆腳石,一個閃神就跌跤。但摸透規則後,它反而變成助力。下次領股息前,花點時間精算,別讓政府白白抽走你的辛苦錢。記住,節稅不是鑽漏洞,而是聰明運用制度——你的錢包會默默感謝你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