午後雷雨剛停,窗櫺還掛著水珠,我翻開泛黃的筆記本,上頭密密麻麻貼著十幾年來的除息貼條。鄰座王太太突然探頭問:「阿明師啊,你看這檔5%殖利率,明年領息是不是能換台新冷氣?」她眼裡的期待,讓我想起二十年前第一次領股息時,在證券行門口興奮到差點摔了便當的自己。
股息計算哪有表面數字那麼簡單?當年我也曾以為5%就是穩穩拿五萬,結果除息當天股價跌得比領的息還多,帳面瞬間蒸發三成。真正的股息收入,是場精密的化學反應——你得同時調配「填息速度」、「稅務成本」、「匯差損益」三種試劑。就像我香港客戶陳老闆,去年布局台股高股息ETF,光扣繳稅率就因身分不同從21%跳到30%,百萬股息瞬間瘦身。
除息日前那個寧靜的夜晚最關鍵。我總在書房亮著檯燈,攤開三張表:左邊是持股明細,中間擺著券商扣款手續費試算表,右邊貼著各國稅務協定速查表。去年幫女兒存股,發現某金控股雖配3元股息,但扣掉健保補充保費二代後,實拿竟比隔壁棚配2.8元的還少。這筆帳,連營業員都不見得跟你算明白。
殖利率陷阱最噬人。去年某傳產股大張旗鼓宣布12%高息,菜籃族大媽蜂擁進場。我按住準備下單的太太,帶她看財報附註小字:「特別息僅發一次」。果不其然,領完息股價像自由落體,至今沒回到起跳點。真正該盯的是「股息發放率」,日本老友山田桑教我的訣竅:超過80%的企業,不是挖老本就是在借錢養你。
我的帆布包裡永遠收著兩枚特別定製的銅板。一枚刻著「DRIP」(股息再投資),另枚烙著「Compound」。在孟買交易所親睹當地散戶用股息滾出複利的神蹟——他們專挑除息後慣性填權的民生股,領息當日直接市價買零股。十年累積下來,有位賣咖哩的大叔光靠這招,竟存出三間店面。
今早散步遇見王太太,她神祕兮兮展示手機:「現在用這個APP,輸入成本價自動算實領股息耶!」我笑著搖頭,指著公園落葉說:「你看風向隨時在變,落葉軌跡能全靠公式算嗎?」真正的精算藏在細節裡:當你發現某檔股息的「可扣抵稅額比率」突然從30%暴跌到5%,就是公司獲利體質惡化的哨音。
泡開阿里山烏龍,茶香氤氳中忽然頓悟——股息從來不是數學題,而是時間的藝術。就像我持有十七年的那檔老電信股,經歷三次減資風暴,當年買在35塊看似套牢,但把歷年股息還原權值後,成本早是負數。螢幕上跳動的數字會說謊,只有帳戶裡那些定期存入的、能直接換成柴米油鹽的活水,才是真實的重量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