記得第一次打開券商軟體時,那片跳動的數字海讓我頭暈目眩。那是2008年金融海嘯前夕,我像多數新手一樣,把積蓄押在當時最熱門的能源股。三個月後,帳戶縮水四成的紅色數字像記悶棍,徹底打醒我的投機夢。十五年過去,輾轉紐約、香港、台北的交易室,我才真正理解約翰·柏格那句話:「分散投資是唯一的免費午餐。」
資產配置不是把錢撒向不同股票那麼簡單。去年幫一位科技新貴重整組合時,發現他持有七檔基金看似分散,細看全是追蹤那斯達克的變形產品。真正的分散要穿透資產表層,觸及產業週期、貨幣屬性、甚至地緣風險的肌理。就像2022年聯準會暴力升息那陣,我客戶組合裡佔比15%的巴西公債與黃金ETF,硬是扛住美股30%的跌幅。
核心衛星策略是我反覆驗證的骨架。將六成資金錨定在低波動標的:台灣50ETF搭上美國公債,再疊加醫療保健類股當防震層。剩下四成才是狩獵場,但絕不盲追題材。去年第三季AI狂潮中,我繞開估值飆破百倍的晶片股,轉向日本半導體設備商。當時被笑太保守,如今回頭看,關鍵材料供應鏈的漲幅更持久,波動卻少四成。
風險預算概念改變我的操作視角。有位客戶堅持重押元宇宙概念股,我沒直接反對,而是請他試算:「若這筆錢全虧光,會動搖你送孩子出國留學的計畫嗎?」他默默把部位降到5%。後來那些股票跌掉八成,他反而感謝我保住他的親子關係。真正的風險控制不是數字遊戲,是認清錢背後的溫度與重量。
動態再平衡聽來枯燥,卻是魔法所在。2020年3月疫情崩盤時,我連夜把客戶組合裡的債券獲利部位轉進台積電。當時2330股價跌破年線,但殖利率衝上4.2%,財務報表現金流仍穩健。這種反人性操作需要紀律支撐,我設的觸發線很簡單:單一資產偏離目標配置15%就動手,像呼吸般自然執行。
最近常被問:「現在該押AI還是等回調?」我的答案永遠是:「你該先檢查衛星艙的耐震係數。」上月某客戶的5G基金暴衝,佔比從預設10%飆到28%,我果斷贖回部分轉進東南亞基建REITs。當眾人追逐鎂光燈下的主角,真正老練的配置者總在檢查舞台暗處的鋼索是否牢靠。
投資組合像座活體建築,鋼筋(核心資產)與玻璃帷幕(衛星資產)需要不同照護。2008年那堂課教會我:與其預測風暴何時來襲,不如把地基打得比別人深。當你聽見市場喧囂時,手指該做的是檢查股債比例,而非急著追買當日漲停板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