颱風天整理舊保單時翻到十年前的第一張車險,那時業務員問我「自負額要設多少?」我盯著密密麻麻的條款發楞,最後胡亂勾了個數字。十年後經歷幾次理賠才懂,當年那個隨意的決定,讓我在修車廠多掏了好幾萬現金。自負額像把雙面刃,設太高怕風險扛不住,設太低又像把錢白白送給保險公司。
所謂自負額,其實是「你願意自己吞下的損失金額」。保險不是慈善事業,當我們把幾千塊的小風險轉嫁給保險公司,他們處理理賠的行政成本可能比賠款還高。這筆隱形成本最終還是會反映在保費上。就像社區裡總有人愛為小事投訴管委會,結果管理費年年漲,道理是一樣的。
去年幫朋友精算車險時發現,他把自負額壓到最低,每年多付四千多保費。但過去五年他只有一次小擦撞,修車費八千元。如果當初設定兩萬元自負額,省下的保費早超過兩萬,甚至能自己成立「修車基金」。這不是鼓勵大家冒險,而是得看清保險的本質——它是用來轉嫁「承受不起」的風險,不是處理日常小破財的工具。
實戰設定心法: 先打開存摺看流動資金。假設設定三萬自負額,戶頭裡隨時有這筆錢能動用嗎?再拿出過去理賠紀錄,如果三年內都沒超過兩萬的損失,不妨把自負額拉高到兩萬五。我的醫療險就是這樣調整的:住院日額自負額從零調到五千,保費直接打七折。畢竟感冒住院三天自費頂多幾千塊,但癌症長期治療若沒有保險撐著,帳單可是會壓垮人的。
但千萬別走極端。曾有位客戶為省保費把地震險自負額設到房屋價值的10%,結果去年花蓮地震牆壁裂縫,修繕費八十萬,自負額就要六十萬,反而陷入財務危機。記住:自負額上限永遠不能超過你的「現金抗壓值」,尤其對可能造成毀滅性損失的險種,比如責任險或重大疾病險。
最近發現保險公司開始玩「階梯式自負額」。像我的新車險條款寫著:「第一次出險自負五千,第二次一萬,第三次三萬」。這招高明,既抑制濫用理賠,又讓守規矩的人享低費率。簽約時要特別注意這種藏在附約裡的變形設計,別被業務員一句「這樣比較便宜」糊弄過去。
上個月陪母親看保單才驚覺問題。她醫療險自負額設三萬,但七十歲後住院多是慢性病調養,單次很少超過十萬。算下來二十年多繳的保費,都夠直接付自負額了。立刻幫她改成自負額五萬,年保費省下一萬二,這筆錢轉存進她的緊急醫療帳戶反而更踏實。
保險業務員通常不會主動教你調高自負額,畢竟這會降低他們的佣金。但真正專業的顧問,應該像牙醫告訴你「這顆牙其實不用補」那樣誠實。記得要求試算不同自負額的保費差距,有時5%的自負額調整,能換來15%的費率折扣,這種槓桿效應不利用就太可惜了。
現在我書房貼著自負額決策圖:橫軸是「損失發生頻率」,縱軸是「損失嚴重程度」。左下角像手機螢幕破裂這種高頻低損事件,自負額直接設最高;右上角如重大手術這類低頻高損項目,自負額壓到最低。至於中間地帶如車體刮傷,就取決於你有多常跑修車廠了。這張圖每年更新,保單週年日前拿出來檢視,比盲目續約聰明得多。
保險本該是財務防護網,別讓它變成吸金黑洞。調整自負額那晚,我看著省下的保費轉進投資帳戶,突然想起修車廠老闆的話:「與其每年多繳保費給保險公司,不如把錢存下來,下次板金烤漆我算你老客戶價。」這才是真實世界的風險管理智慧。
評論:
看完立刻翻車險保單,發現自負額才設三千!難怪保費降不下來,明天就找業務員調高
請問醫療險自負額調高後,如果遇到連續住院怎麼辦?例如車禍先開刀後復健
超有同感!之前公寓火險自負額設10萬被家人罵翻,結果省下的保費夠買三台滅火器
階梯式自負額條款要注意,我投保時沒細看,第三次出險才發現自負額暴增三倍
長輩保單那段超實用,馬上幫爸媽檢視,果然癌症險自負額設太高,根本不符合他們現況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