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,我翻開舊相簿,看到爸媽年輕時在醫院排隊的照片,那時台灣的健保還沒完善,他們為了省錢,常硬撐著小病不看醫生。現在,自願醫保計劃出現了,聽起來像個救星,但實際呢?我花了幾年研究,還跟朋友聊過無數次,發現它不只是保單,更是一把雙刃劍。今天就來聊聊這個話題,不談理論,只說真實體驗和觀察。
先說說好處吧。自願醫保能補足健保的漏洞,像是牙科或眼科這些常被忽略的部分。我記得去年,同事阿明得了罕見眼疾,健保只cover一部分,他靠自願醫保付了剩下的手術費,省下好幾萬塊。另一個優點是彈性高,你可以挑選適合自己生活的計劃,比如常出國的人,能加保海外醫療,這點在疫情後特別實用。當然,心理層面也很重要,有了這層保障,晚上睡得比較安穩,不用老擔心意外來臨時會破產。
不過,缺點也不少,尤其對預算緊的人來說。保費年年漲,我算過,一個基本計劃每月可能吃掉薪水的一成,如果失業了,壓力更大。更煩人的是條款陷阱,有些保險公司寫得模稜兩可,去年我阿姨申請理賠時,才發現她的慢性病被歸類為「既往症」,結果一毛錢都沒拿到。還有一個潛在風險是,過度依賴私保,可能讓健保體系鬆懈,長期下來對社會公平性有影響。
那麼,怎麼選才聰明?別急著簽約,先盤點自己的需求。問問自己:常看醫生嗎?有家族病史嗎?我建議從三點下手:比較不同公司的費率和給付比例,最好找信譽好的業者;仔細讀條款,重點看等待期和排除項目;最後,諮詢獨立顧問,別只聽業務員的話。記住,沒有一個計劃適合所有人,像我這種常運動的人,就優先選了意外險附加。
總之,自願醫保不是萬靈丹,它需要深思熟慮。我常想,保險的本質是分擔風險,但別讓它變成負擔。好好評估,才能讓這份保障真正守護生活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