廚房飄著焦味時,我才真正理解阿琳的困境。她攥著燒黑的鍋子,反覆用塔加洛語混著破碎英語解釋:「Ma\bigoil run!」油瓶翻倒在流理台,像極了我們雞同鴨講的日常。這位從碧瑤來照顧我失智母親的菲籍看護,總在深夜用手機看《六人行》學英文,螢幕光照亮她貼滿單字便利貼的床頭板。
語言隔閡曾讓我們付出代價。有次她推輪椅帶母親去公園,回來時兩人膝蓋都帶傷。比手畫腳半天才明白,母親想撿木棉花絮製坐墊,輪椅卡進樹根凹陷處。若當時她懂「ditch」(溝渠)或「slope」(斜坡),或許能提前避開危險。更別提超市採買清單鬧的笑話,當她把「coriander」(香菜)記成「cow under」,我在生鮮區對著她買回的乳牛圖案圍裙哭笑不得。
實戰比教科書重要。我開始把英文揉進生活場景:冰箱貼著「Top shelf: leftovers」(上層:剩菜),洗衣機貼「Spin twice for towels」(毛巾需脫水兩次)。週日午後變成我們的咖啡時光,她練習用「The soup needs less salt next time」(湯下次少放點鹽)取代低頭說「Sorry Ma\blue boxempty next Thursday.」
文化詞彙是隱形鑰匙。當她說「I feel homesick when it rains」(下雨時我想家),我遞上熱帶水果茶而非說教;她解釋「poo-poo time」讓母親抗拒如廁,原來是馬桶座墊太冰。有回她突然紅著眼眶說「Sari-sari store gone」,我才懂社區雜貨店收攤,切斷了她買家鄉咖哩塊的管道。這些帶著體溫的單字,比雅思單字表更易敲開心門。
科技輔助要活用巧勁。阿琳手機裝著語音翻譯App,但關鍵時刻常網路卡頓。後來我們自創圖文手冊:印出「鮪魚罐頭」「優格」照片標英文,加註「勿買辣味(no spicy)」提醒。她教我用「Salamat po」(謝謝)問候她母親視訊來電,我發現當雇主念對塔加洛語敬語時,她們眼睛會亮起來。
溝通破冰那天的細節我永遠記得。母親半夜走失,阿琳氣喘吁吁衝進警局,不再是慣常的「Grandmalost」,而是攥著皺巴巴的紙條喊:「Mrs. Chen, dementia, 70s, wearing pink pajamas with duck pattern!」(陳女士,失智,七十多歲,穿鴨子圖案粉紅睡衣!)當警察三十分鐘後帶回裹著警毯的母親,阿琳哭著擁抱她時迸出「Nanay」(媽媽),那是她對家鄉母親的稱呼。
語言從來不只是工具。某個颱風夜停電,燭光搖曳中她哼起民謠《Bahay Kubo》,用英文解釋歌詞裡的茄子、薑根是菲律賓人思念故鄉的密碼。當我學會用「masarap」(好吃)稱讚她的燉牛尾,她笑出淚花的瞬間,兩千公里的海洋彷彿縮成廚房一盞燈的距離。
評論
我照文裡方法把藥盒貼英文標籤,但阿蒂總把「after breakfast」藥片在打掃時就餵了,怎麼避免搞混時段?
看完立刻買了雙語圖卡!但菲傭姊姊看到「laundry」圖片卻拿去擦窗戶,是否該找更生活化的教材?
深有同感!以前嫌瑪莉亞老把「refrigerator」說成「re-free」,後來發現是她家鄉口音,現在反而覺得可愛
請問雇主該學基礎塔加洛語嗎?上週我說「salamat」她感動到多烤了盒餅乾,但怕發音不準鬧笑話
文末提到的文化共鳴超重要!我家看護聽到我播Regine Velasquez的歌,主動教我用英文說「思念」的五種層次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