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週在永康街咖啡廳遇見前同事阿玲,她頂著黑眼圈苦笑:「新請的菲傭才來三個月就要解約,仲介費白花了不說,現在幼兒園接送像打仗。」她翻出手機給我看密密麻麻的求職履歷,「這些自稱十年經驗的,怎麼連奶瓶消毒都不會?」
台灣雙薪家庭對菲傭的需求像滾雪球,但踩雷故事聽得人心驚。我陪著親戚從馬尼拉挑人到台北辦文件,繳過學費也挖到寶,有些眉角連仲介都不會明說。比如合約裡藏著「自願休假」條款,雇主得照付薪水;或是體檢報告某個小數點超標,整個申請流程重跑。
找仲介別被華麗辦公室唬住。民生社區有家掛滿獎牌的,開口就要收七個月薪水當仲介費。後來繞到中山北路小巷二樓,鐵門半開的三十年老店,老闆娘直接攤開計算機:「政府規定收四個月,我算你三個半月,但你要配合兩件事——」她豎起食指:「第一,薪資單填基本工資27,470元,其他用生活津貼名義給;第二,帶她去公館買二手冬衣,別讓她在百貨公司買羽絨外套。」
真正燒錢的從來不是薪水。上個月幫傭姊姊說房間冷氣滴水,維修師傅拆開機器直搖頭:「濾網三年沒清了吧?」黴菌結成黑色毛毯。每月多花兩千請家電醫生健檢,比換新機省三倍。更別提那些消失的洗髮精——我改用五公升桶裝沐浴乳釘在牆上,用量從月減半。
合約公證時記得加註這條:「自願放棄特別休假」。多數菲傭寧可賺錢不返鄉,但依法雇主得給七天有薪假。去年朋友沒寫這條,傭工臨時說要回家三週,她只好花六萬請臨時看護。還有個隱形地雷:醫療保險只給付住院,感冒掛急診八百元要自掏腰包。我在她到職首月就塞五百元紅包:「這是妳的醫療基金。」後來她牙痛看診剛好用上。
最難的是把「專業」磨進日常。我家Jessa剛來時煮義大利麵倒半罐鹽,現在會用大同電鍋蒸三色蛋。秘訣在每週三晚餐變實驗課——教她用麻油炒薑片煸雞肉,失敗就改叫披薩。兩個月後她端出改良版麻油雞飯,還得意地說在馬尼拉用椰子油試做過。
冰箱是跨國文化縮影。發現她總把剩菜塞進保鮮盒卻不標日期,我貼上標籤寫「阿嬤的滷肉 請週四前吃完」。她默默學起來,現在冷藏庫裡有「Jessa\s Adobo No Pork」。省錢藏在這些細節裡:教她用香蕉皮擦皮鞋比買保養液光亮,煮完飯順手用餘熱烤地瓜當點心。
上個月Jessa收到老家訊息說颱風毀了屋頂,我預支薪水還加碼五千。她紅著眼眶烤了整盤香蕉蛋糕,隔天主動清抽油煙機。那層十年油垢消失時我突然懂——所謂好僱傭關係,不過是把對方當成「遠房家人」來計較。算得太精反而虧,該省則省,該給時別猶豫。
評論:
請教二手冬衣採買地點!公館水源市場二樓那幾間會坑外勞嗎?
生活津貼用現金給需要簽收據嗎?勞檢查到會不會有問題?
我家菲傭堅持週日要去聖多福教堂,但當天長輩要看醫生怎麼辦?
看到冰箱標籤那段眼眶熱熱的,我媽生前也會這樣標剩菜
預支薪水的金額有建議比例嗎?怕給太少傷感情,給多又怕跑掉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