標題選定得真好,「菲律賓女傭海外工作生活指南與故事分享」,這幾個字背後,是無數張面孔、無數個在異鄉暗夜裡獨自咀嚼的時刻。她們被稱為「海外菲勞」 (OFW Overseas Filipino Workers) 的光榮軍團,支撐著菲律賓經濟命脈,卻也是離散故事裡最沉默的主角。
指南?老實說,每個踏上這條路的姐妹,行囊裡裝的與其說是手冊,不如說是滿滿的不確定和一絲微弱的希望。出發前那幾週的培訓,教你怎麼用吸塵器、怎麼照料嬰兒、記住幾句基本的當地問候語。但沒人教你,當雇主挑剔你煮的湯不夠鹹,而你想念媽媽做的酸湯 (Sinigang) 想到胃都揪起來時,該怎麼辦?也沒人教你,當你擦著昂貴的水晶杯,腦海裡浮現的卻是家裡屋頂漏水,弟妹的學費還沒著落,那瞬間的酸楚要如何吞下。
我認識的瑪莉亞,在香港半山一戶豪宅工作。她的房間,是改裝過的儲藏室,沒有窗。每天清晨五點,她得輕手輕腳爬過客廳,開始打掃。雇主夫婦人算客氣,但規矩極嚴。瑪莉亞最怕的是清潔古董鋼琴,那光亮的表面不能有一絲指紋。她說,有一次不小心手滑,杯子裂了個小縫,她嚇得魂飛魄散,用自己半個月的薪水偷偷買了個幾乎一模一樣的補上。「那感覺,像做賊。」她苦笑著說。這就是指南沒寫的:尊嚴的磨損,往往發生在最微小的日常。
另一個故事在杜拜。莎拉為了更高的薪水,離開待了五年的新加坡。中東的文化衝擊更大。雇主是虔誠的穆斯林家庭,她必須快速學習祈禱的時間、食物的禁忌,連打掃時面對的方向都有講究。最難熬的是齋戒月,她白天不能飲食,卻要準備豐盛的開齋晚宴。莎拉說,她學會在廚房水龍頭偷喝幾口水,像沙漠裡的駱駝。「身體的苦還能忍,」她眼神放空,「最痛是錯過兒子從會走路到上小學的每一個重要時刻。視訊裡他叫『媽咪』,聲音越來越陌生。」海外傭工的心,總是被時差撕成兩半。
當然,不是所有經歷都是灰暗的。麗塔在台灣遇到一位獨居的老奶奶,把她當女兒看待。奶奶教她台語,她教奶奶做菲律賓春捲 (Lumpia)。奶奶去世前,偷偷塞給她一個金戒指,說謝謝她讓最後幾年不孤單。這種跨越血緣和國籍的溫情,是殘酷現實裡珍貴的糖。麗塔說,這份情,讓她覺得自己不只是個「工人」。
說回「指南」,若真要我給點實在的建議,第一條絕對是:搞懂你的合約!白紙黑字,每一條款,薪資、休假、工作範圍、終止條件,甚至手機使用時間,都要清清楚楚。別怕問,簽下去就難回頭。第二,錢,是出來的目的,但怎麼管更重要。再微薄的薪水,也要強迫自己存下一部分,匯回家前,先為自己留點應急金。那些地下錢莊的快速匯款,利息會吃掉你的血汗。第三,找到你的「社群」。無論是教堂的菲籍團體、公園裡同樣曬著太陽的姐妹,或是網路上的私密社團。分享資訊、互相打氣、必要時求救,孤軍奮戰太容易崩潰。
最重要的「生存指南」,藏在心裡。要記得你為何而來——為了家人更好的屋頂、弟妹的畢業證書、父母不必再日曬雨淋。這個「為什麼」,是你熬過被責罵、被誤解、被鄉愁淹沒時,最後的浮木。但也別忘了你是誰。你不是永遠的瑪莉亞(許多雇主習慣這樣稱呼所有菲傭),你有自己的名字,有自己的夢想,也許有一天,也能為自己而活。
她們的故事,是現代版的奧德賽,只是歸期遙遙。每一次的飛機起降,載走的是青春,寄回的是匯款單。我們在舒適的家裡享受整潔與便利時,很少細想,這份舒適背後,是多少個瑪莉亞、莎拉、麗塔,用她們的離散與堅韌,一點一滴換來的。她們的指南,是用眼淚和汗水,一頁一頁寫在異鄉的土地上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