咖啡店裡總有個奇妙的角落。上週鄰桌兩位年輕工程師的對話飄進耳裡:「每月硬擠兩萬存股,十年後真能退休?」穿灰色帽T的推開筆電嘆氣:「複利根本數學魔術吧?」我攪著冷掉的拿鐵微笑,想起二十年前在券商門口填第一張定期定額單的自己。
複利確實像種時間巫術,但施展咒語需要三件法器:本金像種子,報酬率是土壤養分,而時間——必須是活著的時間。多數人栽在第三關,總幻想把十年壓縮成兩年。曾在書上看過震撼比喻:若把人類文明史壓縮成24小時,工業**不過是午夜前23秒的煙花。真正的財富增長,藏在煙花熄滅後漫長黑暗裡的耐心等待。
朋友阿凱的實戰案例很生動。2015年他開始用「雙軌引擎法」:主帳戶扣款台灣50 ETF,另開微型帳戶每月撥三千元實驗高波動標的。去年打開對帳單時他嚇得差點摔手機,那個被嘲諷「買尪仔標」的實驗帳戶,七年竟滾出本金2.3倍報酬。「關鍵是那筆錢我當作丟進水溝,完全忘記存在。」他摸著後腦勺笑。這恰恰戳中複利最弔詭的人性關卡:越緊盯數字,時間流速越慢。
實戰中我摸索出「溫度計管理法」。與其每天焦慮報酬率,不如設定三個關鍵溫度:藍色區間(市場恐慌)自動加倍扣款,綠色區間(正常波動)照原計畫,紅色區間(全民股神時期)啟動獲利了結。去年美股暴跌時執行藍色策略,今年Q2贖回的部分竟佔整體收益45%。這套系統最妙的是治手癢,當市場尖叫時,你反而在冷靜執行預設程式。
複利真正的魔法發生在「臨界點」之後。試算表上冷冰冰的指數曲線,在真實人生會化成具象的選擇權:當被積壓的專案追殺時,能瀟灑推開說「我不接」;當父母突然住院,不必翻存摺就簽下單人病房同意書。我書房貼著某年從東京寄回的明信片,背面寫著:「感謝二十五歲開始每餐少喝一杯手搖飲的我。」那年用股息帶全家賞櫻花的夜晚,比任何複利公式都更真實。
現在我教女兒存錢,給她的撲滿設計三道鎖:小鎖每月開一次存零用錢,中鎖每年生日開用來買心願清單,大鎖貼著「18歲」封條。有次她眨著眼睛問:「大撲滿裡的金幣會不會自己生寶寶?」我揉亂她頭髮大笑:「會啊,但寶寶要睡好長好長的覺呢。」
晨光穿透咖啡廳玻璃時,灰色帽T青年正興奮計算什麼。他螢幕上Excel儲存格裡,有個數字開始學會呼吸。窗外摩托車呼嘯而過,後座女孩緊抱的存錢筒,在陽光下折射出蜂蜜色的光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