記得十年前,我剛出社會時,第一份薪水全花在吃喝玩樂上,結果幾年後看著銀行存款幾乎原地踏步。直到一位前輩提醒我:「別小看複息的力量,它像滾雪球,時間越長越驚人。」當時我不信邪,但試著每月存點錢投資,十年過去,那筆小錢竟翻了好幾倍。現在回頭看,複息真是財富倍增的魔法,關鍵在於早點開始、堅持下去。
複息計算的核心很簡單:本金產生的利息,會加入本金繼續生息。舉個例子,假設你投資10萬元,年利率5%,每年複利一次。第一年結束時,利息是5,000元,總額變成105,000元。第二年,利息就基於105,000元計算,變成5,250元,總額110,250元。時間拉長,這種「利滾利」效應會放大到嚇人。試算一下:10萬元,年利率5%,20年後變成265,330元;30年後更飆到432,194元。數字背後藏著一個真理:時間是複息最好的朋友,你越早啟動,雪球滾得越大。
想快速估算財富倍增時間?用「72法則」超實用。公式是:72除以年利率,等於本金翻倍所需的年數。例如年利率6%,72除以6等於12年,代表你的錢12年後會變成兩倍。這方法雖是近似值,但簡單好記,適合日常規劃。我常用它評估投資目標:如果希望退休前資產翻三倍,就先算翻倍時間,再乘上對應倍數。別只靠銀行定存,利率太低,複息效果微弱。試試股票、基金或ETF,長期複利報酬率可能達7-10%,搭配定期定額,風險分散又省心。
實戰中,很多人忽略複息的陷阱:費用和高通膨會吃掉收益。比如基金有管理費1%,若年報酬8%,實際複利效果只剩7%。更可怕的是通膨,假設年通膨3%,你的「真實財富」增長其實更慢。我的經驗是:優先選擇低費用工具,像指數型基金;同時,別把錢全放現金,通膨下它只會貶值。另外,複息需要紀律。年輕時我常手癢賣出投資,結果中斷複利鏈。後來學會設定自動扣款,不管市場波動,每月固定投入,讓時間默默工作。
現在就動手算算你的財富藍圖吧!找個複利計算機(網上很多免費工具),輸入本金、利率和年數,看看未來數字。假設每月存5,000元,年報酬7%,30年後竟能累積超過600萬元。驚人的是,其中超過一半是利息貢獻的。關鍵在堅持:即使從少量開始,複息會讓小錢變大錢。別等「有錢再投資」,現在就行動。財富自由不是夢,複息就是那條隱形的梯子。
評論:
看完立刻試算我的退休金,年利率5%複利30年,結果比我想的多一倍!但通膨怎麼納入計算?有推薦的調整方法嗎?
72法則太實用了,馬上用來規劃買房基金。不過如果利率波動大,這方法還準嗎?比如現在升息環境。
文中提到低費用工具,能具體說說哪些指數型基金適合台灣投資人嗎?費用率多少算合理?
我年輕時沒理財,現在40歲才開始,複息效果會打折扣嗎?有沒有補救策略?
自動扣款投資聽起來不錯,但遇到股市大跌時,該暫停還是繼續?怎麼平衡風險和複利?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