記得去年夏天,我家的橘貓小咪剛滿六個月,就帶去獸醫診所做絕育手術。那時我猶豫好久,擔心手術風險,但獸醫一句話點醒我:「這不只是避孕,更是預防子宮蓄膿和癌症的關鍵。」小咪現在兩歲了,活蹦亂跳,體重控制得宜,回想起來,那決定真是值得。絕育手術聽起來嚇人,其實是貓咪健康的基石,尤其台灣氣候濕熱,未絕育的貓容易引發感染或行為問題。今天,我想分享親身經驗,從手術前的準備到術後照顧細節,幫助更多毛孩家長安心面對這個過程。
為什麼非絕育不可?不只為了控制流浪貓數量,更關乎貓咪的長壽。公貓絕育後,能大幅降低睪丸癌風險,減少到處噴尿的標記行為;母貓呢?少了子宮蓄膿的威脅,那可是高達60%的未絕育母貓會遇到的致命感染。我諮詢過多位獸醫,一致推薦在貓咪6-9個月大時手術,這時身體發育成熟,恢復力強。太早或太晚都不理想,像小咪六個月做,傷口癒合快,行為也穩定多了。當然,每隻貓個性不同,有的活潑好動,有的膽小敏感,術前得好好評估牠的狀態。
手術前一週,準備工作馬虎不得。先預約信譽好的獸醫院,我選了台北一家有貓專科醫師的診所,費用約3000-5000台幣,包含基本檢查。獸醫會要求術前禁食8-12小時,但水可以喝,這是避免麻醉時嘔吐窒息。小咪那天早上餓得喵喵叫,我只好陪牠玩轉移注意力。別忘了帶上牠熟悉的毯子或玩具,減少緊張感。術前檢查超重要,血檢確認肝腎功能正常,尤其老年貓或有病史的更得謹慎。我見過朋友忽略這步,結果手術中出狀況,多折騰了好幾天。
手術當天,過程其實比想像中簡單。獸醫先注射鎮靜劑,讓貓咪放鬆,接著全身麻醉。關鍵步驟是切口:公貓在陰囊旁開小口,移除睪丸;母貓則在腹部做微創,摘除卵巢和子宮。全程約30-60分鐘,醫師手法熟練的話,出血量極少。小咪的手術只花40分鐘,我候診時緊張得手心冒汗,但獸醫術後展示傷口照片,不到2公分,縫線細緻。麻醉風險是最大擔憂,選用氣體麻醉較安全,恢復快。記得術後別急著帶貓回家,留院觀察幾小時,確認牠清醒無礙。
回家後的照顧才是重頭戲,頭三天最關鍵。小咪當天昏沉沉的,我讓牠待在安靜、溫暖的角落,用舊衣服鋪床,避免跳高。傷口護理要細心:每天檢查縫線處,有紅腫或滲液立刻回診。獸醫開的消炎藥和止痛藥,定時餵,我混在罐頭裡騙小咪吃下。飲食方面,術後24小時少量餵水,之後給易消化的濕食,像雞肉泥,避免乾糧太硬。活動限制兩週,別讓貓跑跳,我用紙箱做個小圍欄,關住牠休息。最怕併發症,像感染或縫線裂開,我每晚用碘酒輕輕清潔傷口,保持乾燥。兩週後回診拆線,小咪已恢復活力,體重也沒暴增,全靠控制食量和多玩逗貓棒。
絕育不是終點,而是健康生活的起點。看著小咪現在無憂無慮地曬太陽,少了發情期的焦躁,我深深體會這手術的價值。它預防了無數潛在疾病,延長貓咪的陪伴時光。如果你的貓還沒絕育,別再拖延,找個信任的獸醫聊聊,踏出這一步。貓咪不會說話,但牠的健康,就握在我們手中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