午後的陽光斜斜照進診所,懷裡的小橘貓不安分地扭動著。櫃檯的護士瞥了眼牠圓滾滾的肚子,輕笑說:「快四個月了吧?該考慮『拆彈』囉!」這句玩笑話背後,藏著我糾結許久的課題——究竟何時才是送牠去絕育的最佳時機?
記得剛養第一隻貓時,老獸醫總說「滿六個月」是黃金標準。但這些年翻遍國外獸醫期刊,參加研討會聽到的觀點早就不一樣了。美國動物醫院協會(AAHA)最新指引甚至建議,家貓在滿五個月前結紮,能有效避開青春期前第一波發情。這對母貓尤其關鍵——研究顯示,若在首次發情前完成手術,未來罹患乳腺腫瘤的風險能陡降近三成!那些粉紅色小腫塊,可是母貓最常見的惡性殺手。
公貓家長也別鬆懈。我家樓下的虎斑貓「阿肥」,就是拖到九個月才結紮。現在牠的尿騷味像醃了十年的鹹魚,牆角磁磚被噴得剝落,更別提牠總想衝出門找小母貓的瘋狂勁。獸醫朋友搖著頭說,公貓一旦建立噴尿標記的習慣,就算事後摘了蛋蛋,殘留的氣味記憶也很難根除。理想時機其實在睪丸明顯下垂、約五個月大時動刀,正好卡在牠們體內雄性激素開始飆升的關口前。
當然也有例外。收容所裡撈回的流浪貓咪,可能四個月大就得挨刀——這是生死攸關的群體健康管理。但若是心臟有雜音或體重過輕的幼貓,獸醫會建議延後手術,先調理好身子。我見過最驚險的案例是朋友堅持給發燒的布偶貓結紮,結果術後感染引發腹膜炎,住院兩週才撿回命。關鍵永遠在於術前血檢與觸診,別迷信「當天來當天切」的速成診所。
手術當天,記得帶條沾滿家中氣味的舊毛巾。當牠從麻醉甦醒,裹在熟悉的味道裡能減緩焦慮。獸醫教我一個秘訣:把術後要戴的伊麗莎白圈提前幾天放貓窩,讓牠習慣氣味。回家後別急著餵食,先給指甲蓋大小的濕糧試水溫。我曾在貓群組看過慘劇——剛麻醉退的貓嘔吐嗆到,主人慌得半夜衝急診。
最常被忽略的是「隱性發情」。有些母貓結紮後仍會撅屁股、翻滾嚎叫,這未必是手術失敗。獸醫解釋,若摘除卵巢時遺漏微小組織,或手術時正值發情期(體內雌激素未代謝完),可能出現「荷爾蒙尾效」。通常幾週內會消退,但若持續超過兩個月,就得抽血查激素濃度了。我家老二當初術後三個月還在嚎,嚇得我直奔醫院,結果只是對新來的公貓示威罷了。
深夜裡看著貓咪在燈下打呼嚕,肚皮上那道淺淺的縫線痕跡,總讓我感慨。這不只是阻止牠們繁衍,更像是提前攔截未來二十年可能爆發的健康危機。當牠不用忍受子宮蓄膿的劇痛,不必捱乳腺切除的大刀,才能把九條命真正活成悠長的時光。絕育像把鑰匙,替牠轉開的是從容老去的門。
評論:
我家母貓七個月才結紮,現在三歲發現乳房有硬塊是不是太遲了?好自責
請問公貓結紮後食量暴增正常嗎?才兩週胖了0.6公斤該怎麼控制?
收容所說四個月就能紮,但貓咪才1.8公斤很瘦小,這樣麻醉風險會不會很高?
感謝分享隱性發情那段!我家貓結紮半年還偶爾嚎叫,獸醫一直說正常,看完安心多了
老貓(10歲以上)還有必要結紮嗎?怕牠身體承受不住手術但最近開始亂尿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