記得幾年前,我剛從職場退下來時,手頭有點積蓄,卻擔心股市波動太大,一不小心就血本無歸。那時,朋友推薦我試試買債券收息,說是穩穩當當的賺點零用錢。一開始我半信半疑,心想哪有那麼好的事?結果,靠著這招,我每月多了筆固定收入,日子過得踏實多了。債券投資聽起來老派,但它像個可靠的老友,總在風雨時給你支撐。
債券說穿了就是借錢給別人,然後對方定期還你利息,到期再還本金。政府發的公債、企業發的公司債,都算在內。為什麼安全?因為發債方有信用背書,像美國國債,幾乎零風險,利息雖不高,但保證不跳票。我偏愛投資級的公司債,挑那些信用評級高的,比如蘋果或微軟發的,利率比公債好一點,風險也低。記得去年,我買了張五年期債券,年息3.5%,每月準時入帳,比放銀行定存強多了。
說到穩定收入,這才是債券的精華。你想想,股票可能今天漲明天跌,心臟受不了;債券呢?利息固定,像薪水一樣準時來。我設定自動轉帳,每月初看到帳戶多幾千塊,那種安心感無法形容。尤其退休後,這筆錢付水電費綽綽有餘。當然,不是所有債券都完美,通膨高時利息可能被吃掉,所以我會搭配通膨連結債,像TIPS這種,利率隨物價調整,保住購買力。
風險管理是關鍵。新手常誤以為債券沒風險,其實不然。利率上升時,債券價格會跌,我吃過虧。十年前買的長期債,利率一漲,市價就縮水,還好我持有到期,沒虧本金。現在我學乖了,分散投資:短、中、長期債券混搭,再配點高收益債,平衡風險。信用風險也得防,避開評級低的垃圾債,免得對方倒帳。我的經驗是,別貪高息,穩穩收3-5%的年報酬,比冒險強。
怎麼開始?從簡單入手。我建議先開個證券戶,買ETF債券基金,像AGG這種,一籃子債券分散風險。入門金額不用大,幾萬塊就能試水溫。重點是耐心,債券不是暴富工具,而是細水長流。我每季檢視一次投資組合,利率環境變了就微調。生活裡,這策略讓我睡得安穩,風雨來時,債券利息像把傘,撐住日常開銷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