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有朋友問我關於長期服務金的計算,說實在的,這東西聽起來有點複雜,但其實掌握幾個關鍵步驟,就能自己算個八九不離十。我自己在職場打滾二十多年,幫過不少同事處理退休規劃,發現很多人因為不懂公式,白白少領了一筆錢。長期服務金不是什麼高深學問,它就是雇主對員工多年貢獻的一種回饋,通常適用於退休或離職時,關鍵在於年資和平均工資的搭配。
要算長期服務金,第一步得確認自己的資格,這點常被忽略。根據台灣的勞基法,通常得在同一家公司服務滿十五年,或者年紀達到六十歲,才能啟動計算。別急著跳進數字裡,先翻翻你的勞動契約或公司政策,有些企業會額外提供優惠條款。我見過一個案例,朋友以為年資夠了,結果因為中途換過部門,被認定中斷,最後只能拿到部分金額。所以,務必確認服務年資是連續的,從入職日算到離職日,別讓小細節坑了你。
接下來是計算平均工資,這部分最容易出錯。平均工資不是最後一個月的薪水,而是離職前六個月的總收入除以六,記得要包括加班費、獎金這些經常性收入。舉個例子,假設你過去半年每月領三萬五,但其中有兩個月拿了績效獎金各一萬,那平均工資就是(35000×6 + 10000×2)÷6 ≈ 36667元。別忘了,勞基法有上限規定,超過四萬五的部分不算進去。我年輕時就吃過虧,沒把獎金算進去,結果少領了好幾萬,現在回想起來還覺得嘔。
公式本身其實很直白:長期服務金 = 服務年資 × 平均工資 × 給付比例。給付比例通常是每滿一年給0.5%到2%,看公司制度或勞資協議。比如,年資二十年,平均工資四萬,比例設為1.5%,那服務金就是20 × 40000 × 1.5% = 120,000元。但要注意,有些公司會設年資上限,像最多算到三十年,超過的部分就不計了。我建議大家動手算算看,拿紙筆寫下來,或者用Excel拉個簡單表格,這樣更直觀。
最後,別忘了實務中的陷阱。稅務問題是個大頭,服務金超過一定金額得扣稅,還有可能影響勞保給付。我建議離職前找雇主或人資部門double-check,他們手上都有標準計算表。如果發現金額不對,別怕爭取權益,勞工局能幫忙調解。說真的,這筆錢是血汗換來的,花點時間搞懂公式,未來退休生活會更安心。
【評論】
評論:
- 我年資18年,平均工資大約38000,公司比例給1.2%,這樣算下來服務金是82080元,對嗎?還是有遺漏什麼?
- 實用文!剛好最近要退休,這篇幫我省了找人諮詢的錢,謝謝分享經驗。
- 如果中途被資遣,服務金計算會不一樣嗎?我擔心年資中斷影響結果。
- 平均工資的獎金部分,公司說非經常性不算入,這樣合理嗎?勞基法有明確規定嗎?
- 未來勞退新制上路,這套公式會不會變動?該怎麼提前準備?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