午後咖啡廳裡,隔壁桌兩位年輕人皺著眉頭,筆電螢幕上是密密麻麻的法條網頁。「想開間設計工作室,光申請公司就卡關」其中一人嘆了口氣。這畫面太熟悉了,幾年前我也在同樣的迷宮裡打轉。開設「有限公司」在台灣是創業主流,門檻相對友善,但魔鬼總藏在細節裡。今天不談空泛概念,只分享我幫過數十個案子的實戰拆解。
公司名稱不是取爽的。曾有位客戶堅持用「全球國際科技」,結果經濟部商業司連退三次。關鍵在「預查」:先上「公司名稱暨所營事業預查輔助查詢」網站,避開禁用字、確認獨特性。別像我朋友阿凱,店面招牌都做好了,才發現名稱與某大集團撞名,整批文宣報廢重印。記得準備3-5個備選,用「設計」替代「科技」,用「整合」替換「國際」,通過率立刻翻倍。
資本額寫25萬能過嗎?當然可以,但別掉進陷阱。去年餐飲業者小林只登記25萬,結果開幕前裝潢費超支,想動用資本額支付設備款,會計師卻說驗資後帳戶凍結到登記完成,差點資金斷鏈。實務上,抓出半年基本開銷(租金、薪水、進貨)再加三成緩衝才是正解。驗資小技巧:存摺備註「○○有限公司籌備處」、保留銀行存款證明正本,曾有客戶因備註欄空白被要求補件,延誤兩週。
章程別再複製貼上網路範本!看過太多股東為表決權比例撕破臉。去年有間文創公司,創辦人持股70%卻在章程寫「重大決議需全體股東同意」,引進投資人時才發現喪失主導權。必載明三重點:盈餘分配方式(按持股或另訂比例)、表決權門檻(普通決議過半數vs特別決議三分之二)、轉股限制(避免股東任意賣股給競爭對手)。找會計師事務所客製化一份,三千元買十年安穩。
跑登記像闖關遊戲。最卡關的常是「營業項目」。有位客戶做美甲器材批發,營業登記卻勾選「化粧品零售」,被國稅局追查五年漏稅。善用經濟部「公司行號營業項目代碼表檢索系統」,主行業選最精準的(如F401021「化粧品批發業」),副項目別貪多,勾選實際營運相關的5-8項即可。送件前雙重確認:資本額證明是否為最近一月內、公司章程股東簽名字跡是否與身分證相符。
拿到公司登記函只是中繼站。幫客戶辦過最快紀錄是送件後三天領照,但後面藏著魔鬼時限:十五天內必須到國稅局辦「稅籍登記」,否則罰鍰跟著來。記得帶負責人私章及租約正本(或房屋稅單),曾有創業者用共享辦公室,沒帶房東授權文件白跑三趟。完成後別急著慶功,還要刻發票章、申請發票購買證,這些跑完才算真正開張。
創業是場馬拉松,起跑姿勢卻決定一半勝負。這些年看過太多人卡在申請流程消磨熱情,其實只要避開地雷,台灣開公司效率比你想像高。準備好你的商業點子,現在就動手把紙上藍圖烙進商業登記簿吧!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