午後在中山北路的咖啡館,遇見許久不見的學弟阿哲。他一身筆挺西裝,整個人神采奕奕,和兩年前在科技業爆肝加班時的憔悴模樣判若兩人。聊起近況,他笑著晃了晃手中的集友銀行員工識別證:「學長,說真的,考上公股銀行,尤其像集友這種『公務員身分』的缺,簡直是人生中場休息的綠洲。」他壓低聲音補了一句:「福利厚到像挖到金礦,但外面的人很少摸透門道。」
阿哲的話勾起我的好奇。在台灣,擁有「公務員兼具銀行員」雙重身份的集友銀行職缺,一直是低調的夢幻選擇。它不像民營金控那樣張揚高額分紅,卻像一株穩健生長的榕樹,把根基深深扎進福利制度的土壤裡。這不僅僅是份工作,更像一張長期生活品質的保單。究竟是什麼樣的「金礦」,讓行內人諱莫如深卻又暗自慶幸?
這份「金礦」,首重「隱性薪資」。表面月薪或許與同業相差不遠,但魔鬼藏在細節裡。公保加上優渥的13%行員儲蓄互助金,等於每月強制替未來存下一大筆。更別提那令人咋舌的退休金計算基礎——以「最後在職俸額」為基準,搭配超長年資累積,退休時領的金額,往往讓民營銀行同儕瞠目結舌。阿哲舉了個例子:行內一位資深經理退休,月退俸竟逼近在職時實領月薪的九成,這在變動劇烈的金融業,無疑是定心丸。
生活層面的福利,更是細密如織。子女教育補助從幼稚園一路涵蓋到大學,金額隨學程遞增,學雜費幾乎全扛。行員低利購屋貸款,利率是市面青安貸款的「再下殺」,還款年限長、寬限期彈性,堪稱成家立業的隱形推手。最讓人羨慕的是「全薪病假」與「近乎免費」的頂級行員診所醫療資源。阿哲去年動了個小手術,休養一個月,薪水一毛未減,連同病房差額都由行內福利金支付。「那種安心感,很難用錢衡量。」他感嘆。
當然,這座「金礦」有嚴格的守門人。關鍵門檻在於「公務員資格」。想捧這金飯碗,必須通過競爭激烈的「財政部所屬公股銀行新進職員聯合招考」(俗稱公股聯招)。考試科目涵蓋會計學、貨幣銀行學、票據法、英文,題型混合選擇與申論,考的不只是記憶力,更是對金融法規與實務的融會貫通。阿哲坦言自己苦讀了九個月,每天下班後再K書四小時是常態。「別被『銀行』兩字騙了,這考試的嚴謹度,跟高普考有得拚。」
備考策略上,死記硬背絕對是死路。法規科目如票據法、銀行法,必須搭配大量實例題演練,理解「為什麼這樣規定」比背條文更重要。貨幣銀行學要緊盯央行政策動向與國際金融情勢,近年考題越發靈活,常結合時事分析。英文門檻雖非頂尖,但金融專業術語與商業書信格式是基本盤。面試更是重中之重,考官特別在意「穩定性」與「服務熱忱」,畢竟公股行庫肩負政策任務,太過鋒芒畢露或顯露「只想圖安逸」的態度,都可能成為致命傷。
錄取後的分發也暗藏玄機。集友銀行雖屬公股體系,但不同分行據點業務屬性差異大。都會區大型分行國際業務多、節奏快,適合想歷練者;衛星城市或鄉鎮分行則側重存匯與在地服務,壓力相對和緩。新人填志願前務必打聽清楚,若一心嚮往穩定生活卻被分到衝業績的單位,恐有落差。阿哲就分享,同梯有位同事沒做好功課,如願進了市中心分行,卻因不適應業績壓力,不到半年就萌生退意。「福利再好,也得待得住才能享受啊!」
深入這座「金礦」核心,會發現它最珍貴的並非帳面數字,而是「時間自主權」。集友行員極少出現民營銀行那種深夜趕報告、假日緊急加班的情況。完善的職務代理制度與嚴守勞基法的文化,讓員工能精準規劃下班後的生活。阿哲現在固定週三晚上上陶藝課,週末帶孩子露營。「以前在科技業,連預約牙醫都不敢排太遠的日期,現在?我連明年櫻花季的民宿都訂好了。」這種對生活的掌控感,或許才是當代職場最奢侈的福利。
公股銀行的光環下,挑戰依然存在。論創新速度、數位金融的彈性,集友確實不如民營金控敏捷。升遷講究年資與考核,想三年當主管幾乎不可能。若懷抱極高野心或渴望快速累積驚人財富,這裡可能讓你焦慮。但對於追求「工作與生活平衡極大化」、重視長期穩健報酬的人來說,集友銀行提供的,是一條少有人知、卻踏實豐饒的祕徑。它像一盞溫潤的燈,未必最耀眼,卻足以安穩照亮往後數十年的歲月。要不要提著書本,加入這場低調的「公職銀行員」征途?答案,在你的取捨之間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