記得去年夏天某個週末下午,冷氣正賣力運轉著,突然「啪」一聲全屋斷電。熱浪瞬間湧進來,翻箱倒櫃找帳單才發現電費過期未繳,狼狽地頂著大太陽衝去超商補單。排隊時汗流浹背的狼狽樣,讓我當下決定研究自動轉帳。這半年實踐下來,才驚覺早該這麼做——那些被帳單追著跑的日子,根本是自找麻煩。
自動轉帳的設定比想像中簡單。打開台電APP「台灣電力」點選「繳費服務」,找到「約定扣繳」功能。接著準備三樣東西:電費帳單上的「用電戶號」、常用銀行帳戶的存摺封面(拍照即可)、以及手機收到的OTP驗證碼。記得那次設定時,我窩在沙發上邊喝冰茶邊操作,十分鐘內完成綁定,過程順暢得令人懷疑是否漏了步驟。
真正體會到便利是次月。手機跳出電子帳單通知的同時,APP顯示「已安排扣款」。不必再翻找零錢包,不用擔心超商代收手續費,更避開每月找帳單的焦慮。有回出差兩週回家,在信箱看到鄰居疊成塔的紙本帳單,而我的手機早已顯示「扣款成功」,當下真有種活在未來的優越感。
意外收穫是消費習慣的改變。台電APP的用電分析圖表,配合自動扣款紀錄,讓每月用電曲線一目了然。發現冷氣設定提高1°C,竟能省下近百元;周末離家時隨手關閉電視待機電源,長期累積的數字頗可觀。這些細微調整,讓自動扣款不只是繳費工具,更像貼身能源顧問。
當然也有過小插曲。某次因帳戶餘額不足扣款失敗,台電立刻發送簡訊提醒,補繳期限比紙本帳單還多三天。登入APP點選「線上補單」,用信用卡繳清欠款再加儲值,系統隨即恢復代扣功能。相較過去逾期跑超商補繳的經驗,這種容錯機制顯得人性許多。
最近帶母親操作這套系統時,她看著我手機裡的年度用電報告突然感慨:「以前總要你爸騎車去繳費,現在指頭點幾下就完成。」這話讓我想起童年時,父親每月揣著牛皮紙袋跑銀行的背影。科技帶走的或許是某種儀式感,但留下的,是更多陪家人吃晚餐的時光。
評論:
請問如果臨時要暫停自動扣款,例如長期出國期間,該怎麼操作才不會被誤扣?
用第三方支付綁定電費跟銀行自動轉帳,哪種方式回饋比較多啊?
老人家不太會用手機,紙本帳單突然停掉會不會有問題?我幫爸媽設定後他們很緊張看不到實體繳費證明
這篇真實用!上個月才因為帳單搞丟跑服務中心補繳,看完立刻設定好了,希望下個月就能脫離追繳費的日子
自動扣款雖然方便,但每個月少了一次檢視用電量的機會,會不會反而讓人更不節電?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