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天在咖啡廳遇到老陳,他愁眉苦臉地翻著房貸文件,嘴裡嘟囔著:「首期到底要準備多少才夠啊?」這問題,我也經歷過。十年前在台中買第一間房時,銀行說首付至少要三成,我東湊西借才勉強過關。現在回想,首付比例不只是數字遊戲,它牽動整個購屋命運,多一分或少一分,都可能讓人生轉向。
什麼是首付比例?簡單說,就是你得自掏腰包的金額佔房屋總價的比例。在台灣,一般銀行要求20%到30%,但別以為這是鐵律。我那時買的公寓總價800萬,首付三成得240萬,差點壓垮我。為什麼銀行這麼硬?說白了,他們怕風險。房價波動時,首付高一點,銀行損失小;你違約了,他們還能拍賣房子補回來。但這比例不是死的,得看你的條件。信用評分好、收入穩定,可能談到15%;首次購屋或青年方案,甚至能壓到10%。
台灣的市場很現實。在台北精華區,首付比例常被炒到三成以上,因為房價高、風險大;但到高雄或台南郊區,有些建商配合低首付促銷,10%就能簽約。政府政策也關鍵,像「青年安心成家貸款」,首付最低兩成,還補貼利息,我朋友去年用這招在桃園買到房,只備了150萬頭期款。不過,低首付是雙面刃。另一朋友貪快,首付只付10%,結果房貸月繳快五萬,薪水一半被吃掉,碰上疫情減薪,差點法拍。這比例算錯了,生活就崩盤。
怎麼抓準首付比例?先算清楚你的底線。假設看中一間1200萬的房子,首付兩成是240萬。別光看數字,得評估月供:貸款960萬,分20年還,利率2%,每月要扛約四萬八。如果月薪不到十萬,這比例就太冒險。我建議,至少留半年生活費當緩衝。存錢技巧?別只靠薪水,試著投資穩健型基金,或接案賺外快。我那時兼差寫稿,兩年多存了五十萬。銀行談判時,秀出穩定收入證明和存款紀錄,比例才有彈性空間。
風險藏在細節裡。首付比例低,槓桿放大,房價漲時賺翻,但跌呢?2008年金融海嘯,不少人首付只付15%,房價一掉兩成,資產直接變負債。現在升息潮又來,月供增加,壓力更大。我的經驗是:寧可多存一年,把比例拉到25%以上,換個安心覺。購屋不是賽跑,是馬拉松。首付比例選對了,往後三十年才睡得穩。
如果信用紀錄有瑕疵,怎麼說服銀行降低首付比例?需要找保人嗎?
青年貸款首付低,但利率好像比較高,長期算下來真的划算嗎?
文中的存錢方法很實用,但投資基金有風險吧?有更穩的建議嗎?
首付比例20%在雙北可能不夠,郊區房價也在漲,未來標準會不會變?
月薪八萬想買房,首付該抓多少才不會被月供壓垮?
|